贫困帽子不能一摘了之
随着不少区县完成了脱贫“摘帽”的多项硬指标、硬任务,各地进入了脱贫成果巩固阶段。各地对产业带动发展,彻底摘掉贫困帽子的发展途径也非常重视,脱贫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但目前大多数脱贫产业刚布局好,才完成了脱贫“产业树”“种下去”的第一阶段。
“盘大盘强脱贫产业,培植稳定的收入来源是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四届万州区政协主席、市政协委员谭德成认为,任何一种产业都必须经历布局、培育、市场等环节才能实现预期效益。“特别是以农业产业为主体的脱贫产业,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其抗风险能力弱,生产周期长,还受气候、土壤、疫病、虫害、市场行情等众多因素影响。”
绘制“后续地图”
脱贫产业在千村万户兴起来后,就其产业现状和后期发展来讲,谭德成认为客观上还面临着很多问题,后续产业如何发展急需提前重视和规划。
品种较单一、产业同质化严重,多数地方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产业;产业链不完善,加工环节薄弱,品牌培育和市场渠道建设滞后;产业基地缺乏后续管护经费,产业能否按期投产见效不确定;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高效合理的项目经营模式尚在探索……
面对这些产业后续发展的问题,谭德成认为,要从产业的发展规律和模式、市场营销、政策机制等方面入手,绘制一张全面科学的产业后续发展地图,才能为脱贫地区的产业发展植入长久的活力。
摸清病症才好开方抓药。谭德成建议,在着手绘制脱贫产业后续发展地图之前,应该先对本区域的产业发展项目进行大排查,汇总产业品种、规模、等级、效益等各项信息,分析每个产业的前景,摸准后续产业及产业后续发展方向。对已实施但存活困难,或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破环影响的产业,及时进行调整转向、整合资源和升级改造,同时完善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防范产业风险
“在产业规划升级中,各地区应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兼顾长短结合抓规划。”谈到产业培植的时间成本问题,谭德成认为,对于部分刚脱贫摘帽的地区来说,如果等待脱贫产业发展、产生效益的时间过长,就难以保障部分贫困户的近期利益。他建议,在规划产业布局时,增加果蔬套种、鱼稻共生、林下养殖等复合型项目,探索以短养长、以快补长模式,保障贫困户在近期现实收益。
当产业经过科学的培植、发展、产生效益,就形成了发展模式,现代农业则是对发展模式的进一步探索。“但是因为这种模式鼓励土地流转、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特点,各地也经历过外来资本跑路,农民利益受损、本地农产品滞销、农民增产不增收等辛酸过往。”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谭德成建议在探索和推广更加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模式时,应该注重龙头企业的引进和培育,产业的全链条式发展以及风险的防控。
就目前我市现状而言,“龙头企业+示范基地+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股份制产业合作模式,既能解决龙头企业因基地规模过大出现的管理边际效应下降问题,又能解决贫困地区土地流转效益低、纠纷多以及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缺乏市场渠道、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这种产业合作模式可以在部分地区进行探索推广。”谭德成认为。
探索营销策略
产业经过培植和发展,最后还需进入市场才能实现产业与效益的良性循环。要实现产业在市场上良好的营销效果,除了需要产业发展自身的特色优势,还需要政府给予引导和支持。
“‘永川秀芽’就是永川茶叶公共品牌的成功典范!其他地区也可以根据产业特色和优势,创建富有地理标识的特色公共品牌。”谭德成建议由政府来主导,严格制订产品质量标准和细则,允许特定功能区域或行政区域内,符合条件的同类产品统一使用该品牌,既解决产业同质问题,又督促产品提质、形成规模效应,助推产业营销。
在商业实体与网络电商销售模式互相融合的时代,当每个区域都形成各自的特色产业和产品后,谭德成建议,可以通过市级部门牵头组建或完善“重庆特产”官方电商平台,引导每个区县率先集中宣传、打造5-10个地方知名特产,再由政府策划组团进军电商平台集中营销,扩大重庆特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鼓励贫困乡村结合本地资源,建立网上直销平台,根据经营面积、销售情况出台奖励办法,通过集体包装和平台宣传,打响产品的品牌知名度,从政策上引导和激励产品进入市场,切实帮助脱贫产业做大做强,获得市场收益,才能真正实现用产业带动贫困地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