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新味
农历新年,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中国人过年的方式也更加丰富多彩,既有对传统的坚守,让人感受到浓浓的乡愁,也有对旧俗的创新,让新年过得更有新意。无论坚守还是创新,都散发着浓浓的中国味儿。
老王的新居 老王的年
正月初四,两个儿子儿媳都“走人户”去了,老王和老伴儿陈大姐却没有闲下来。挖坑,种树,培土,浇水,老王忙着和卖家老板将棕树种在新平的院坝边。陈大姐一边忙着打扫,一边忙着招呼来往的乡亲。
在江津区香草村这个角落,老王一家两层楼近400平米的院坝和露台特别扎眼,引来回乡过年不少乡亲的注意,大家纷纷前来参观。
老王家门口是一坡土坎,以前土房土院子,又养鸡又养羊,环境非常不好。“如今城里的客人都愿意到我们这里来呼吸新鲜空气,钓钓鱼,吃点山村绿色蔬菜,环境不搞好不行。”陈大姐说,近几年路修好了,小车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不少城里人走进这个小村落,对他们的土鸡土蜂蜜非常感兴趣。于是,去年老王利用土坎的落差,平整了这样一个两层的大院落,上面养蜂,下面养鸡养羊,周边种上花木,一个农家乐就有了雏形。老王说,等今年再赚点钱,还准备把住房也修葺一新。
老王的新居惹得周边的村民都很眼热。这个村以前属于江津的果园大队,具有种植果树的传统,近几年又大量种植花椒等经济作物,效益还不错,但因为交通原因,没有人想到要搞乡村旅游。陈大哥常年在广州打工,一个月包吃包住工资3000多,前几年还感觉收入可以,这几年与村民比较也没有什么优势,还要背井离乡照顾不到家庭。看到老王一家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陈大哥萌发了回家大干一场的想法。
虽然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此时老王他们还未必读到,但是,在2017这个春节,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大潮已经在这个小村庄泛起小小浪花。(青 禾)
毛里求斯的浪漫春节
2017年春节,非洲岛国毛里求斯。当年近七旬的黎先生、吴女士夫妇来到风景如画的海边,在儿孙们的见证和祝福下拍摄“红宝石婚”纪念婚纱照片,感觉一切浪漫得好像梦幻一般。“以前哪里想到过会以这样的方式过年哟!太特别了!”黎先生对记者感慨道。
在黎先生夫妇的记忆中,数十年来大都是以在家团年的传统形式过春节。热热闹闹地吃年夜饭固然温馨,但在厨房忙前忙后操劳几天也挺累人。退休后,在女儿的提议下,黎先生一家逐渐转变观念,尝试着创新过春节,比如在酒店吃年夜饭,外出旅游过年等。只是令他们没想到的是,今年春节,女儿女婿定下了一个特殊的过年计划。
黎先生的女儿告诉记者,今年是父母结婚四十周年,为了祝福父母相守白头的爱情,便特意为父母安排了去毛里求斯过春节的“蜜月之旅”,“让辛劳了大半辈子的爸妈也‘玩’一回年轻人的浪漫!”
在女儿的精心策划下,黎先生夫妇的这个春节过得特别有纪念意义:那一天,从清晨到日暮,在蓝天碧海阳光、以及突如其来的急雨和彩虹见证下,精美的婚纱映衬着老人的银发,成为当日海岛上最引人注目和赞赏的风景。酒店还温馨地送上“蜜月套餐”:在房间里撒了花瓣,安排了“烛光晚餐”,赠送了蛋糕,邀请了乐队……“就像电影里演的一样!”吴女士笑得合不拢嘴:“我们最舒心的还是看到女儿为我们操办四十周年纪念活动的孝心!”(凌 云)
欢乐土家年
过年打糍粑是土家人的传统习俗,糍粑也是土家人喜爱的传统食品。图为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可大乡客寨村村民打糍粑,一派喜庆气象。陈碧生 摄影报道
放鞭炮旧俗渐淡
除夕夜,谢女士和家人吃完年夜饭,便带上提前采购好的烟花爆竹,前往北滨路指定的燃放点,准备用鞭炮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
距新年钟声敲响的时间越来越近,谢女士却发现,往年北滨路上停车排起长龙的景象已悄然改变。“我家就住北滨路附近,几乎每年除夕夜都会去滨江路放烟花。以前除夕晚上九、十点左右,就会有不少市民三五成群陆续自驾来到北滨路等候零点到来时点燃烟花。”谢女士说,今年她和家人虽然继续以放烟花的方式迎接农历新年,但购买的烟花爆竹数量已较往年有了大幅减少。“为了环保,过年适当减少燃放烟花爆竹也是应该的。”
放鞭炮迎新年的“旧俗”似乎在逐年淡去。一位北滨路上的环卫工人对此也有所体会。“现在放鞭炮的市民的确越来越少,我们的工作也轻松了许多。”他说:“今年农历大年初一零点过后不到半小时,鞭炮声就基本平息了。以前燃放鞭炮持续到凌晨1点过是常事,我们清扫都要花一整晚。”
对此深有感触的还有销售烟花爆竹的商贩。农历大年初四,在沙坪坝一个烟花爆竹指定销售摊点,摊主一边清点着存货,一边有些无奈地告诉记者,“卖鞭炮的生意一年不如一年,今年我已少进了很多货,明天再卖最后一天就准备提前收摊。”(黄笛森)
登高民俗年味浓
正月初九一大早,家住开州区中央国际的李女士和家人就起床出门了,因为这天是开州区一年一度的登高节。
“正月初九登高,是开州沿袭千年的传统节日,也是开州最盛大的民俗活动。”李女士说,“新年登高寓意着步步高升。每年这一天,开州市民携老扶幼、呼朋结伴,攀登城周的南山、盛山、迎仙山等高山,期盼来年有个好兆头。”
早上8点左右,南山脚下人头攒动,山腰上已是长长的登山队伍,大家你追我赶,场面蔚为壮观。
“登高这一传统习俗,让开州的年味十足,不仅承载着开州人对幸福生活的美好祈愿,彰显出开州人追求向上的生活态度,更沉淀着开州人的浓浓乡愁。”开州区政协文史科教委主任刘登平介绍,开州登高最早可追溯到巴人活动和巴人战争,巴人或登高祭祖,或登高祈福,登高便日久成俗。与登高节最有人文渊源的则始于唐代,开州有名山盛山,盛山有十二景,是人们常常登临的地方。特别是唐名相韦处厚为官开州后,邀朋会友,登盛山而吟诗题赋。后韦处厚荣升进京,在离开之时,开州人倾城相送,登高挥别,以至于正月初九这天登高,成了开州人一种特殊的纪念。
“和家人一起登高,既锻炼了身体,又呼吸了新鲜空气,比宅在家里抢红包有意义多了。”登山途中,一名姓张的大学生说,并不时拿出手机拍照,上传到朋友圈里。
随着开州登高节知名度的不断提升,今年不少外地游客也特地来到开州登高,感受开州传统的节日氛围。
“没想到这么多人,令人震撼!”来自主城区的王女士兴奋地说, “能够把传统习俗沿袭得这么好,值得点赞!”(李 祥)
异地过年 年味依旧
回家过年是中国人的传统。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前往大城市工作,和亲人团聚依然是外出打工者一年一度的期盼,但是回老家的观念却逐渐在改变。
来自安徽的周先生在上海经营着一家理发店,生意做了两三年。今年春节期间,整条街的店铺都已关门休假,但他的理发店却照常营业。周先生没有像往年一样踏上回安徽老家的路,准备在上海过新年。
“只要家人在身边,在哪儿过年都一样。”周先生说,过年之前,他特意把妻子的父母接到了身边,一家人准备一起在上海过新年。岳父岳母第一次来到上海,周先生白天带着两位老人和妻女去外滩、城隍庙等景点游玩,晚上和家人围坐一起看春晚。
第一次在外地过年,周先生的妻子感觉和以往在老家过年并没什么差别。她说:“今年虽然没有回老家,但是父母和孩子都在身边,最亲的人都在一起,过年的地点也不是很在意。” (程 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