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节缘何排内
吾国吾民之盲目排外意识,经过改革开放的淘洗,大有进步的意义。这是好事,昭示了大国风范。然而,其对立的一面似乎潜滋暗长,那就是洋节冲击我们的传统节日,后者的传统文化味道愈来愈淡,姑且名之曰“洋节排内”。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扬弃了老死不相往来的格局。在洋节与中国节日孰优孰劣上纠结,会冒出阿Q思想,沉溺于怀旧中不思考如何延续和丰富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让其跟上地球村文化发展的时代需要。经济效益驱使,把节日变成了一种广告、一种炒作、一种形式,从而诱导了过节的便捷简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吃喝玩乐购”中轰然解构了。
譬如过年,可谓是中国文化最深沉的“胎记”。《说文》曰:“年,谷熟也。”甲骨文中的“年”字,上部是沉甸甸的“禾”,下部是手舞足蹈的“人”,以禾谷为天然道具,大跳其丰收舞。禾是五谷的总称,五谷有收成,为“有年”,丰收之年为“大有年”。春种夏耘,秋收冬藏,视为一年,需得庆贺一番,载歌载舞中感念上苍的恩赐,感谢神灵的保佑和祖宗的庇护,祈求来年再获丰收,感性糅合理性,天人和谐合一,这样的节日,就是过“年”。
中国人的根,都系在乡野,这是农耕文明的特色。过年就是对历史的顾盼,就是对醇厚的虔诚。唯有这样,中国年才安宁平和,矜贵持重。然而,当天价年夜饭之类成为抢眼的新闻,诞生于农耕文明的传统节日,就平添了惶惑。没有传统节日文化的创新,惶惑无所适从之际,圣诞节之类的洋节就抢滩登陆了。
过节是一种商机,更是一种文化。似乎,我们只跟风前者,而丢弃了后者。洋节缘何能够排内?根本原因在于任凭商业冲动泛滥,而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到传统节日的历史因素和文化内涵上。
古语云:“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过好传统节日,需要与时俱进的文化路标引领。这样,传统节日带来的那种归宿感、温暖感、历史感,才不会越来越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