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7年02月14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副刊
版面翻页
副刊
03

木洞听歌

□ 作者 阳莉

据传很久以前,这里常年水患,人们准备在小河边东岸建禹王庙,借治水英雄大禹之神力镇邪除患。正好鲁班传人来到这里,看到乡亲们建庙决心很大,倍受感动,就率十八名精壮汉子,翻长延坪,过梅子沟,越封门口,上丰盛山。九个人砍树截料,将木料抬下山、投入一口水井。修庙安柱头时,鲁班传人带人到小河边西岸的狮子崖下。他用墨签在石壁上画了一个簸箕大的圆圈,听得哗哗啦啦一阵阵石裂声响,圆圈成了石洞,石洞流水涌出半截又大又圆又直的木料。人们拖出木料,运到建庙基地。待料运齐,鲁班传人喊了声“够了!”喊声刚停,石洞里刚露出半截木料,工人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拖不出来。从此,人们就把狮子崖下的那个石洞叫木洞,以取“洞出神木”之意。这就是木洞古镇名称的来历。

木洞镇,处于长江黄金水道岸边,历史上是水陆商贸集散地,人杰地灵。古时从渝行船到巴峡,两岸青山忽开忽合,水流湍急,过往船舟只能激浪而行。出巴峡至木洞,江面豁然开朗,碧波伴着徐徐清风扑面而来,迎风而歌,伫立木洞码头,远眺峡口江面,无论从哪个角度都能看到一轮皓月。因而得名明月峡。唐代诗人王维途经明月峡,为景色所叹,著诗“晓行巴峡”。诗圣杜甫更有著诗“渝州候严六侍御不到,先下峡”流传至今。早在公元前的战国时期,楚宗王作的《对楚王问》中,就载有以木洞山歌为主体的“巴人歌谣”。孙中山辛亥革命大元帅府秘书长杨沧白先生、新中国第一位女大使丁雪松,都出生于此。

明清以来,木洞更是西南商贾云集的名镇之一。曾经的木洞是一个“百日场”(即天天都赶场),商贸繁荣。在陆路上,木洞至南川石板道上的货担往来摩肩接踵;在水路上,一批批大型木船停泊夜宿,不少商人在河坝上搭建临时商铺和客栈。最终,木洞江边形成了著名的“五里长街”和“一里码头”。2015年,木洞镇被纳入重庆市28个历史文化传统风貌区。

从木洞镇内老街拾级而上,古道水路四通八达,形成立体灵动,纵横交错之格局。至清末民初,河边商铺逐步聚合成市,谓之“河街”。后几经盛衰,逐渐萧落。2015年11月,当地政府乘防洪护岸工程建设之机,在距离木洞老街800米的江岸边上,采取川东民居古朴的仿清建筑和一里码头的遗风,重修了一条长约900米左右,建筑面积约2000多平方米的河街,河街北临长江,南靠木洞镇,西与江北区五宝隔江相望,东接茶涪路。商业街临江分6个风情区,传承木洞码头文化,成为集餐饮、娱乐、文化、休闲等功能的风情观光步行街。内街布设大大小小商铺,形成一条独特的观光步行街。

木洞有着深厚的民间文化血脉,木洞山歌便是一个代表。在春播的插秧时节和金秋水稻的收割季节,木洞镇广阔的田野上,人民会边劳动边唱起山歌。1990年,木洞地区被重庆市命名为“山歌之乡”,1999年,木洞山歌又被命名为“巴渝优秀民间艺术”。2006年5月20日,木洞山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漫步在“河街”亲水步道欣赏江景时,隐隐约约听到有人在唱山歌。寻声而去,一位50岁左右的男子在领唱,后面几位男女村民配合着唱。他们多次参加过市级和国家级比赛,这次是要去参加一个比较大型活动的开幕式表演。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