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鸣义学追记
义学也叫义塾,在中国新学兴起之前,是乡以下行政区域内为补官学之不足兴办的一种免费启蒙教育场所,一般是由地方公益资金以及私人募款筹建,有点类似于当今的“希望小学”。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政府下令各省府州县“多立义学,聚孤寒,延师教读”。由此义学成为一种政府推动的公益事业得到比较广泛的推广。但是,多数义学由于经费、场地、师资等条件有限,常常难以为继。清代才子袁枚有诗叹义学,很有代表性:“漆黑茅庐屋半间,猪窝牛圈浴锅连。牧童八九纵横坐,天地玄黄喊一年。”然而,即便是这样简陋的办学,很多地方都还不能进行。能够兴办和维持义学的地方,一般都有重视公益和热心平民教育的士绅支撑,同时还得有当地民风维系。
道光五年乙酉(1825年)四川总督戴三锡以书札劝喻在全省推广义学,由此,四川义学大兴,江北厅当年即于响应。至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江北厅志载有义学共38所。
江北义学中最有影响的当数鱼嘴鹿鸣义学,虽不是最早(该地区的义学最早有记载为嘉庆二十三年(1818)关仁场关庙内兴办的请业义学),却可以说是最好,不论环境、校舍、师资,还是兴学理念,鹿鸣义学在当时的江北乃至重庆府域都可以说是佼佼者。
“禄”之期盼
据《江北厅志》记载,鹿鸣义学始建于道光五年乙酉冬月,由鱼嘴士民贾殿卿、黄元吉、杨文升等起首,发动当地乡绅、耆老及甲内粮户共同捐钱粮筹办。先是购下黄姓地基,以其原有五间瓦房作为学舍;接着逐步扩展,建起围墙,内外装潢一新,把鹿鸣义学的匾额挂上门楣,成为当时鱼嘴的一景观建筑。
鹿鸣义学命名取自《诗经》。《小雅·鹿鸣》作为早期的宴会乐歌,表现关爱、温和、友善。及至唐宋以来,在科举考试制度规定的礼宴上,歌唱《鹿鸣》之章成为规定礼仪,宴会也被称为“鹿鸣宴”,这一礼仪成为科举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一直沿延至明清。“鹿鸣宴”,既有与科举直接链接的觅才、重才之义,同时鹿又与“禄”谐音,古人常以鹿来含蓄表达对升官发财的期盼,而经科考入举乃是入“禄”之始。以“鹿鸣”名义学,寄托了主办者对入学子弟的莫大期望。
由于当地士绅大户“量力捐输,共成厥美,一时闻者欣喜,趋事维殷”因而“学田学俸悉皆裕”,周边贫困家庭子弟自带行李来求学的“踵相接”。有充裕的资金和生源,因此道光七年又增建校舍,称为下舍,其规模比原上舍更大,有艺文称赞其“崇宏壮丽”。
当地士民把鹿鸣义学作为鱼嘴地域地标,甚至以此为鱼嘴地方景观命名,如鱼嘴周边的“石鱼兆丰”“石鸣喧风”“江蝉弄月”“卧龙嘘云”等等本是鱼嘴地域内有名景观,在《江北厅志》中都以“鹿鸣义学”以冠名,统称为“鹿鸣义学十景”。
教化育人
鹿鸣义学所聘讲学蒙师起点颇高,如南川拔贡周立模就在此主讲6年之久,川东书院山长徐昌绪等也多次到此讲学,与袁枚所叹“天地玄黄喊一年”的一般义学真有天壤之别。
鹿鸣义学的办学理念,在主讲先生周立模所撰《创修鹿鸣义学碑记》中有明确阐述。文中说:取其鹿鸣,有领科名先声之意,但“士先识器而后文艺,德行本也,文艺末也,本之不立,文将焉附,苟大节有亏,微论名之不显,即令飞黄腾达,早掇巍科,是亦名教罪人,而不为乡党所齿”。所以,鹿鸣义学以立人为本,为地方教化育人做出了一定贡献。鹿鸣义学得天时、地利、人和,学运宏昌。周立模撰《创修鹿鸣义学碑记》载入道光二十四年编著的《江北厅志》,得以“青史留名”,更是为其义学大张门楣。
鹿鸣义学后曾改为“鹿鸣书院”,1921年恢复为鹿鸣义学,1931年再改名为鱼嘴小学。抗战时期为“江北县鱼嘴中心小学”,接收许多战时流亡儿童;解放后几经更名,1995年改名为重庆市江北区鱼嘴中心小学。时光流逝,鱼嘴镇的发展磨灭了鹿鸣义学的建筑遗痕,但它在江北教育史上已留下了浓重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