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渝全国政协委员提交联名提案
支持重庆设立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本报特派记者 彭世祥
重庆,作为我国西南国防科技工业重镇,建国以来长期致力于军民融合发展,在这一领域有着广阔的探索发展前景。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今年全国两会上,住渝全国政协委员提交联名提案《关于支持重庆设立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的建议》,吁请国家相关部门落实其中建议,支持重庆在更大范围内更高层次上实现军民融合创新。
历史积淀 基础良好
住渝全国政协委员认为,重庆军民融合具备良好基础——从最初的“军民结合”到改革开放之初的“军转民”,再到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军民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一直不断拓展,融合机制和形式也不断创新。同时,在产业培育和发展、科技进步、基础设施建设、军地双拥共建等领域取得明显成效。
联名提案中列举了一组数据佐证:全市现有军工企业事业单位42户,分别隶属于兵器装备、兵器工业、航天科技、中电科技等十大中央军工集团和重庆机电集团,资产总额2020亿元。全市还有29户民口企业获得参与军品配套的保密和生产资质,涉及兵器、船舶、航天、航空、电子、机械、冶金、化工、环保、纺织、新能源等多个行业,具备较强的科研开发实力和先进制造能力。2015年,重庆军民融合企业完成工业产值300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的比重为14%,成为重庆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制度保障 技术支撑
住渝全国政协委员认为,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军民融合创新发展,出台了《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确立了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目标,并建立了军民融合发展联席会议制度,为设立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提供了制度保障。
目前,重庆市政府和中国工程院联合成立了重庆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国防科工局等单位在南岸区设立军民融合示范基地,重庆大学成立了国防科学技术研究院。并且,在重庆确定的“6+1”产业集群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格局中,有不少产业本身就是军民融合的产物,其发展壮大必然需要军民融合的进一步深化。因此,无论从现实情况还是长远发展看,重庆都充分具备设立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的原生动力。
融合创新 重点支持
住渝全国政协委员在联名提案中呼吁国家相关部门支持重庆设立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以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通过支持重庆建设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基地、打造军民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军民融合创新服务平台、开展军民深度融合创新改革试验、构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体系等举措,促进军民优势资源双向流动、相互转化,在更大范围内更高层次上实现军民融合创新。
提案还建议相关部门支持重庆设立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内起点高、技术新、有发展前景、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企业,推进国防科技产品创新和尖端成果产业化,加快军民融合步伐;支持重庆提升国防保障能力,逐步完善军民融合综合交通运输枢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支持建立军民融合创新推进机制,统筹建设军地一体的力量体系,形成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