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馆林立东水门
东水门在重庆城的正东,位于东正街1号,距朝天门800米左右,东临长江,系石结构建筑,城门宽3.2米、高4.5米、厚6.6米。东水门是重庆九个开门中两个没有瓮城的城门之一,属于开门中的小门。“东水门”三字就书写在城门的门楣上,因与东去的长江流水同向,故得此名。
东水门历史上曾经是重庆城过长江到南岸,去云南和贵州的重要通道,城门内就是过去繁华的下半城。由东水门上陕西街可直达川东道署。门外长江中有巴渝十二景之一的“龙门浩月”。
东水门是重庆城内现在保存较为完好的两座城门之一,且除城门外,尚保存了从芭蕉院到东水门下巷约230米左右一段古城墙。1992年3月19日,东水门与通远门一处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因修建长江滨江路和立交桥,东水门城墙、城门及附近的湖广会馆等曾面临拆毁之灾,幸亏政协委员和文物部门奔走呼吁,终引起相关领导重视,重新修改了设计图纸,公路在这儿拐了一个弯,这几处珍贵的文物才得以保存至今。
东水门一带既是重庆最繁华的商业区,同时也是会馆集中地。当时重庆城内共有八大会馆,这里就有江南会馆、湖广会馆和广东会馆三所。
江南会馆就是江南省的“驻渝办事处”。清初,设江南省;康熙年间分为江苏、安徽两省,但此会馆仍然沿用江南会馆名称,两省会馆也没有分开。可惜,会馆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被全部拆毁了。
会馆由众多来渝经商的本籍客商捐资修建,其建筑大多宏伟富丽,所以各省官员出行也常常到自己同籍的会馆居住。辛亥(1911年)秋8月,清政府派端方到四川镇压保路运动时,因端方曾任两江总督,于是到重庆时就住在江南会馆里。当天夜里,革命党人在江南会馆门上贴出一幅对联:
端的死在江南馆,
方好抬出东水门。
联中不仅把端方、江南馆、东水门等名词嵌入,而且对仗工整,语言诙谐,生动地表达了革命党人对他的蔑视。
湖广会馆是湖北、湖南两省的“驻渝办事处”,因祭祀大禹,故又名禹王庙。该会馆始建于明末清初,由高墙围绕的三大院落组成,其布局错落有致,殿宇魏巍壮观,造型古朴典雅。建国后,会馆被改作民房、仓库、工厂等,年久失修,逐渐衰朽残破,面临毁灭的危险。经各方人士的奔走呼吁,2003年,市区政府投资1.1亿元,正式启动会馆改造工程,经过近两年的维修翻新,重现了会馆当年的风貌。2016年10月,湖广会馆聘请专家和专业团队,全面开始又一次提档升级改造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