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7年03月14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一场别开生面的抗战报展

□ 作者 丁英顺

抗战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和周恩来的关心和指导下,范长江、夏衍等新闻界人士于1938年3月在汉口成立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简称青记)。它承担着见证传播中华民族伟大抗战的神圣使命,其成员始终活跃在抗战最前线,被誉为“手无寸铁的百万兵”,书写了中国战时新闻史上极其辉煌的篇章。

随着国民政府西迁重庆,武汉沦陷,青记总会决定移至山城。1939年4月范长江从桂林来到重庆,负责总会的领导工作。期间又因重庆大轰炸的影响,青记会址几经变迁,直至迁入张家花园62号樾园,才相对稳定。当时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荼,刚刚迁至山城的青记积极投入这一时代潮流,开展了一系列的抗日宣传活动,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举办了一次全国性的报纸展览会。

关键词1:封锁

时值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军队消极抗战的企图日益明显,蒋介石以“争取有利阵地”为名,将主力退缩到以重庆、西安为中心的西南和西北部,以保存实力。更有上层阶级沉迷于歌舞升平,醉生梦死,以致被讥讽“前方吃紧,后方紧吃”。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斗争却开展得有声有色,抗日根据地迅速发展起来,配合这一形势,根据地的抗战报刊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这些报纸对根据地的军事形势和人民生活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报道,同大后方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但是由于国民党对新闻报道的封锁,大后方人民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知之甚少。

为了突破这一封锁,将敌后乃至海内外的抗战情况介绍给广大的重庆人民,青记决定向全国各地以及海外侨胞发出报纸征集信,在渝举办一次全国报纸展览会。

关键词2: 征集

青记的征集信一经发出,就得到了全国各地的积极响应,各抗日根据地以及南洋新加坡、暹罗(今泰国)、越南、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等地的华侨纷纷将报纸邮寄至重庆。

由于当时各根据地的报纸要通过国民党政府和敌伪政府的层层关卡和封锁线才能到达,一不小心就会被扣留,所以征集工作困难重重。一些地方更是创造了很多奇思妙想来躲避检查。比如当时豫鄂根据地出版的报纸是把竹竿打通了,装在竹竿中才通过国民党的封锁线,运到重庆的。

值得一提的是,报纸征集工作得到了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的新华日报社的大力支持。展览会有很多报纸是从新华日报社资料室借出来的。抗战时期,《新华日报》与青记也是关系密切。除社长潘梓年是青记的名誉理事外,其余编辑记者,绝大部分都参加青记,如章汉夫、许涤新、石西民、刘述周、吴全衡、杨慧琳、郭于鸣、于刚、张企程等。青记在武汉成立时,《新华日报》张谔还专门为青记设计了以笔作枪的徽章,成为青年记者抗战、团结、进步的象征。

关键词3: 展出

正是在新华日报社的大力支持下,全国报纸展览会于1939年1月28日在重庆社交会堂(今位于重庆解放碑的基督教联合礼拜堂)正式开幕。由于在战时,物资匮乏,设备简陋,只好从学校借来许多课桌,把它们拼接起来,报纸就用图钉钉在课桌上,从入口到出口,弯弯曲曲地转了好几个圈子。

展览会上共展出战时中国20余省市的报纸约500多种,新闻照片40多幅。除了当时在大后方出版发行的报纸,还有在海外出版发行的华侨报纸,而更多的是来自敌后根据地出版的小型抗战报纸。这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这些报纸,有的是铅印的,如在山西长治附近出版的《新华日报》华北版,山东聊城出版的《抗战日报》;有的是石印的,如山西岢岚的《西北战报》《抗日自卫报》、山西长治的《战斗日报》;更多的是油印报纸,小小的八开一张。这些报纸“眉不清、目不秀”,貌不惊人,因为那时抗战大后方的报纸,用的都是各地出产的土纸,既没有韧性,又厚薄不均,一副又黄又黑的面孔,根本无法与今天的白报纸相比。至于敌后根据地出版的油印报纸,面相更差,却机动灵活,战斗力强,是军民一心、团结抗战的真实写照,如实反映了当时敌后根据地艰苦奋斗的生活和争取抗战胜利的决心。

展览会在山城重庆一共展出三天,日参观人数达到了3000余人。这场别开生面的报展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宣传效果,它打破了国民党当局对抗日根据地的消息封锁,也让大后方的人民真正了解抗战形势和敌后抗战的真实情况,增强了民众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作为这次展览会的主办方,青记的冯英子更是在《新华日报》撰写《把报纸办到敌人后方去》一文,大声呼吁:“当前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是把报纸办到敌人后方去,才能武装人民,打击敌人。”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