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7年03月14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2017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版面翻页
2017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04

绘就生态环保的明亮底色

本报特派记者 李祥/文 龚伟/图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发出了生态保护的“强音”,让委员们感受到:中央治理生态环境的拳头越攥越紧,“美丽中国”的愿景离我们越来越近。生态保护,也成为了住渝全国政协委员们履职建言的高频热词。连日来,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为生态环保绘上了明亮的底色。

 

张 洪:统筹协调 共筑长江生态屏障

作为一位老林业工作者,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林业局副局长张洪对生态环境保护情有独衷。今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启动长江经济带重大生态修复”后,他的喜悦之情更是溢于言表。

“长江经济带发展是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转型实施新区域开放开发战略,保护长江经济带生态就是保护母亲河、保护黄金水道、保护国家可持续发展。”张洪告诉记者,去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从那时起,张洪就开始思考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

“近年来,重庆市委、市政府为加快构筑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保护长江重庆段生态环境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如果仅仅依靠重庆的力量,显然是难以完成的。”他在调查中发现,由于长江经济带涉及11个省市,而生态环境建设内容涉及众多领域和行业,分属林业、农业、建设、水利、环保、国土等多个职能部门,且各省市的经济发展状态不一样,导致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形成了“九龙治水”的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非常到位,只有国家相关部门及11个省市形成整体,共同发力,才能顺利推进长江经济带重大生态修复,真正构筑起坚实的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张洪说。

长江经济带重大生态修复,无疑为聚合力量提供了契机。对此,他呼吁,中央尽快明确牵头部门,统筹协调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和相关部门树立“一盘棋”思想,共同努力、协调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

“开展长江经济带重大生态修复,构筑生态屏障,还应配套实施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相关计划。”张洪建议,国家和上游地区相关省份配套实施“生态效益监测评估体系”“生态屏障构建标准化行动”“三峡库区消落带湿地生态治理”等计划,以高效提升生态屏障构建质量和成效。

建立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机制,是张洪的另一个观点。他认为,上游地区不断挤压发展资金进行生态建设,无疑会导致其他方面的支出减少。如果由受益的中下游地区对做出贡献的上游地区进行生态补偿,既能弥补上游地区保护经营投入的不足,也能有效调动上游地区开展生态修复的积极性。

“我坚信,通过重大生态修复,长江经济带一定能够变成山清水秀的‘风景带’,更好地孕育沿江两岸的儿女,生态与经济也更加相得益彰。”对长江经济带的生态保护和发展,张洪在憧憬中无限期待。

 

张礼慧:公益行动 提升全民环保意识

民进重庆市委副主委、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张礼慧委员还有一个身份——重庆市“环保大使”。她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自然不言而喻。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生态’一词共出现15次,足见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张礼慧拿着《政府工作报告》,一一指出。

她欣慰地说:“国家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做得非常好,如:去年开展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耕地轮作休耕改革等试点,制定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等。今年的力度则更大,提出了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的目标,以及支持资源枯竭、生态严重退化等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等意见,条条都很具体、很实在!”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生态环境保护不仅是政府的事,更应通过社会共治让‘中国梦’在青山绿水中实现。”张礼慧说。“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越来越大,民众、企业也应积极主动地为生态环境保护贡献力量。”她指出,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仍存在不足,部分群众环境保护观念淡薄,乱丢垃圾、乱排生活污水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企业为了节约生产成本,闲置环保设施设备、偷排偷放现象时有发生。

“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生态文明建设也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建议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我国中小学教学计划,编制专门的生态环境保护教材,让生态环境保护走进‘课堂’。”张礼慧认为,在中小学开设环保课很有必要,既能够从小就培养公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也能有效带动全民环保意识的提升。

如何提升企业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张礼慧建议,一方面要严格按照《环保法》要求加强对排放污染物企业的监管,让企业坚守环保“底线”、畏惧法律“红线”;另一方面,对安装环保设备的企业进行奖励和补贴,最大限度地帮助企业节约成本、降低负担,让企业安装的环保设备真正用起来。

“保护生态环境,我有一个梦。”张礼慧告诉记者,去年重庆环境文化促进会和重庆音乐家协会联合拍摄了一部公益环保片,里面有一首歌曲《我们的家园蓝蓝的天》,是重庆本土词曲家创作,由她演唱。“你的花瓣芬芳山水间,他的枝头叶茂万顷田园,我的心怀宁静又遥远,我们的家园长长画卷,蓝蓝天……”张礼慧忘情地唱着,她说:“希望这首歌能唱进群众的心里,让更多的群众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为‘中国梦’‘生态梦’做出应有贡献。”

 

彭 静:专项资金 推动环境损害赔偿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不少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新举措,这是对社会公众期待的又一次有力回应!”在点赞的同时,全国政协委员、重庆静昇律师事务所主任彭静呼吁,补齐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短板”。

重庆作为全国首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试点城市,试点情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和困难?她在调研中发现,目前,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面临着程度量化困难、对无赔付能力者操作办法不完善、试点资金经费保障不稳定等问题。

彭静说,尽管环保部先后发布了环境污染损害数额计算推荐方法、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等,但由于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导致环境要素、生物要素的不利改变以及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的机理和过程尚不完全清楚,生态环境空间差异性较大,对于不同尺度、不同地区空间的生态环境基线情况也并没完全掌握,因此对生态环境损害进行定量化评估比较困难。

彭静建议,环保部在现有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方法的基础上,开展环境损害及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机理、不同尺度空间的生态环境基线、生态环境损害计算模型等关键性基础理论与技术研究,并及时将研究成果进行推广运用。同时,地方环保部门系统梳理、分析存在和潜在的生态环境损害类型,以及其区域差异性特点,充分考虑不同尺度和不同类型的生态环境系统要素及功能损害的复杂性、动态性等因素,筛选出符合自身实际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技术方法,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赔偿义务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的,或者是无赔付能力的,特别是属政府行为或者破产企业的,由谁赔、谁修复、怎么赔,尚无相关制度。”彭静建议,国家和市级层面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专项补助资金,在损害事件赔偿义务人无能力修复时,引导和鼓励地方政府自主修复。

难以设立基金或专户进行索赔资金管理,也是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亟待解决的问题。“因地方不能设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修复专项资金账户,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具有不及时、不稳定的特点,将影响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的顺利推进。”彭静认为,应尽快设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修复专项资金账户,明确牵头部门统一管理、统一核算,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试点提供稳定的经费保障支撑。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