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收割的玉米
土地下户时,云老爹分到了弯地。
弯地长长的,一头在山顶,一头在山腰,石谷子多,不太出庄稼。可是,云老爹没有半句怨言,毕竟有土地比没土地好。土地是农民之根本啊。有了它,就有了一切。
在弯地的顶端,有一小块不到半分的飞地,被几棵树隔着。
大伙以为云老爹会丢荒的,半分地能收多少?还要淘神费力。
云老爹没有丢荒,而是精耕细作,那半分地,和大块的地一样,种上玉米。玉米耐旱,不择土质,像穷人家的孩子,不娇气。一样长得茂密,长得茁壮。
只是收获的时候,云老爹把它们忘了。
孙子要去掰,云老爹阻止了。儿媳要去收,云老爹也不让。老伴说,不收,种它干嘛呢?
云老爹笑笑,不回答。
于是,在众多的玉米收获之后,那小块土地的玉米,成了风景,挺立在秋天的山坡。突兀,高傲。
鸟儿从天空看着,好奇怪。
虫子从土里爬出,好惊诧。
野物出森林走来,好喜悦。
一年不收,第二年照样种。
虽然一家人心中有点怨怼,可是谁也不敢反驳。在家里,云老爹的话就是“圣旨”。他是这个家的顶梁柱,是这个家的功臣。以前集体生产,云老爹还是壮年,是条顶天立地的好汉。是青年突击队的队长。开茶山,砌河堤,搞人造平原,可是,粮食产量就是上不去,基本口粮一年比一年少,每年开春闹饥荒,人们不得不去挖野菜。他带着弟妹,到河坝去捡石灰石,几厘钱一斤,挑到烧石灰的窑上,一天能挣一两块钱,已是极不错的收入。
靠着流血流汗,家才撑起走。后来他结了婚,拖家带口,老得极快。不到五十,就满脸皱纹,人们叫他云老爹,叫得他心在流血。
仍旧没有收获那小块地的玉米。
它们成了鸟的美味,成了动物的美食。当然,还成了地老鼠难得的大餐。
于是,有人说他傻,憨包儿一个。种庄稼不收?那为啥要去流汗出力?弄土地,比侍奉孩子还难呢,得挖,得耙,得打坑,得蓐秧,得施肥,吃尽千般苦,不就是为了收获么?不收获,出那个力干啥?
云老爹充耳不闻,如同没有听见一样。他说,这林子那么多鸟叫,我听哪只呢?说的人没有趣了,只能背后嘀咕。
那些不被收获的玉米,从夏天,挺立到秋天,独自风光。
有一天,县长到这儿考察。
陪同的乡村干部,既高兴,又惶恐。高兴的是,县长考察如果结论好,就有升迁的可能。惶恐的是如果结论差,就有受处罚的可能。
县长在野地走,发现了云老爹那块未收获的玉米地,有些诧异。
村干部连忙找来云老爹,听县长问话。
为啥种了不收?
现在粮食够吃了,也给动物和鸟留一点吧,它们和人一样,生活在一样的土地,一样的天空下。饥饿年代,因为不够吃,亏欠了它们呵。
县长半天说不出话来。
云老爹的话,让他感动,感激,感慨。
云老爹,一位腰驼、背弯、皮粗、脸黑的农民,渐渐高大,如那山峰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