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清明节
巴蜀老谚语:清明要明,谷雨要淋。
清明节可谓处心积虑,春风过后,杨柳依依。清明要明,“明”就是晴晴朗朗,原来清明节对老天也有希冀,抑或是安排。旧时晒族谱诚然需要和风丽日,接下来数日的狂欢,当然不应该在冷雨浇头中度过。清明节的主题,是怀念祖先,也就是生死并参。清明时节,昼夜等长,一半时光是阳,一半时光属阴,唯有此时,才能生死并参,才能沟通在阳间的“我们”和在阴间的祖宗,才能把握“我们”生的“清”、祖宗死的“明”。民俗的大智慧,一体两面,实乃大安详。
旧时巴蜀清明会由“晒族谱”揭开序幕。族长召集各房长子长孙,从祠堂里取出发黄的族谱,暴晒以防虫蛀。在晒族谱的过程中,由族中长老细说家族历史。一张大方桌安放在祠堂大堂正中,长老颤巍巍坐于上座,后辈子孙按字辈排左右依序环列,聆听长老讲述本族的由来,先祖的名讳与辉煌,各房后人的繁衍流播,等等。这是繁文缛节,讲者完全沉浸在一个家族的沧桑历史中,听者无不静穆着,共同营造了“追远”的群雕。
合族人丁都来参加虔诚仪式,当然得聚餐。聚餐食物大都为蒸菜,先祭献祖宗品尝,然后才由子孙们食用,俗称吃蒸尝。死去的祖先与活着的后人,共享美食,这是中国祭祀的大幽默,清明节的滋味就在阴阳两界展开。祖先在后世子孙心目中是不死的,但是老态龙钟齿牙松动倒是必然,所以吃稀软火巴和的蒸菜是天经地义的。
民俗引导文化,祠堂会的蒸尝融入川菜,形成蒸菜大系,有清蒸、粉蒸、旱蒸、糟蒸、酿蒸、扣蒸、包蒸、鲝蒸、炖蒸等多种菜肴。川菜蒸菜,讲究出于一笼的特色。“笼”就是蒸笼,叠在大锅里,高叠壮观。从蒸笼里端出菜来,叫“出笼”。一大叠蒸笼里出笼的同一道菜,哪怕就是蒸几百碗,每一碗都是同样的味道,也就是保持“一笼”,赋予宗族血脉一脉相传的伦理意蕴。
清明节上坟踏青双管齐下了。上坟祭祖的贡品,也是野餐的主食。而把清明贡品吃尽,更是一种民俗。漫山遍野的猜拳声,竹笛唢呐的吹奏声,鞭炮的爆鸣声。到处是老白酒醉倒的汉子们,落照时分,无人扶持的醉汉,便沿着低缓松软的土山坡,望家门方向翻滚而下。这是清明节常见的狂欢景象,巴蜀爱说“滚回去”,据说就源于此,恰好是一种淳朴民风的描摹。
狂欢节中,还会上演“哭野坟”的好戏。主角是那种风流的单身汉,他心里揣了一个漂亮的年轻新寡妇,于是穿了素衣戴了素花男扮女装,抢在那寡妇上坟之前,在其亡夫坟头哭得凄凄惨惨切切。当寡妇莅临,单身汉必做出哭昏在地状,寡妇必以为“她”上错了坟,必然要去搀扶之,安慰之。而“她”就会哭倒在寡妇之怀,哭泣中上下其手。在“男女授受不亲”的时代,寡妇显然是着了道儿,单身汉子以此为口实,于是大张旗鼓请媒人,往往就结成了夫妻,成就了美事。“哭野坟”也有演砸了的,寡妇族亲呼啸呐喊而来,一阵竹棒乱揍,打得单身汉子哭娘喊老汉,假哭遂成真哭,俗称叫遭“鬼打”了。“鬼打”是巴蜀土语,就是乱打。以暴制乱,是清明狂欢节的一种保安措施了。“哭野坟”被打者绝不还手,各方人士权当一折喜剧。
清明古称寒食节,旧时清明当天,不动烟火,此乃巴蜀冷食的重要源头。巴蜀清明节的冷食中,“软雀粑”乃精品。此际的田野里,新生一种浑身长满白色细绒毛的野草,多生于麦田田坎上,长一两寸,叶片如雀舌而柔软,手感如棉,巴蜀人俗称“软雀”。摘下叶片,在沸水里过一下,水浸染得绿里透白,取水和麦面,加入过水后的“软雀”叶,制成块状用蒸笼蒸熟,即成“软雀粑”。作为清明踏青野餐的冷食品,入口稀软缠绵,齿牙间就留住春和景明的恒远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