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7年04月07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迎官接圣朝天门

□ 作者 何莉

清代《渝城图》局部(朝天门)

朝天门在城东北,是重庆各城门中的正门、大门,在十七门中要算最宏伟的。

据清代有关图经记载,朝天门建在江崖高处,门外是通向码头的长坡,远看十分雄伟。城门为双层结构,正门之外还有瓮城,瓮城门面对下游,即北向,门上书“朝天门”三字。入瓮城右拐,才是朝天门正门,正门朝东,与外城门成直角,这种拐角结构是为了适应沿陡直高崖上坡的路而设计的。朝天门正门门楣上横书“古渝雄关”四字。据王世祯《蜀道驿程记》记载,“江中遥望,(朝天)城门邈在天际,女墙缭绕山巅。”可见当年朝天门是多么雄伟壮观。

在清乾隆《巴县志》所附的图中,朝天门正门不远处还有一道门,称为“三门洞”,这说明早期的朝天门应该有两个瓮城,三道城门。而从去年找到的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渝城图》上看,朝天门也标有头道门、二道门、三道门及两个瓮城。

朝天门为重庆十七座城门之首。“朝天”者,是指城门面朝天子,面朝皇城之意也;同时也是唐代诗人王维《凝碧池》诗中“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的“朝天”。

古代朝廷的圣旨、诏谕及派出的钦差多从长江水路到重庆,所乘坐的船只都在朝天门码头靠岸,地方官员也到朝天门码头迎接。因此,码头上建有接官厅,城门内从过街楼(今重庆饭店)以北都是朝天门的范畴,有朝天观、圣旨街、接圣街(今信义街)及传递朝廷圣旨及官府文书的起点驿站——朝天驿(原运输电影院处)等。故民谚曰:“朝天门,大码头,迎官接圣。开。”

据说,早先朝天门码头是不准一般民船停靠的,为的是防止闲杂人等影响治安。后来虽然取消了这个禁令,但民船也只能停靠旁边的小码头,最大最好的码头仍然是留给官船用的。

1891年,重庆辟为商埠,朝天门始设海关。当时重庆海关管辖的范围是:长江上起南岸黄葛垭土地庙和北岸城墙西端,下至南岸窍角沱铁厂和北岸溪石桥,全长3英里。所有过往中外船只,必须在此水域内停泊,按规定报关并接受检查。

1927年,重庆设市。为了扩大城市规模,解决街道狭窄和交通拥挤问题,开始进行市政建设。其内容主要是扩建码头和拓宽道路,包括城墙、城门和房屋在内的旧建筑被成批拆除,原有城市格局变化加剧。朝天门因其交通上的重要性,首当其冲成为在这一轮大拆大建中第一个被拆毁的城门。重庆商埠督办公署组织实施,共拆除、拆毁城门及左右城墙各一段,以兴建朝天门码头(即四码头)和嘉陵码头(即三码头)。该工程于是年3月动工,7月完工。自此,历时557年历史的古代重庆城的象征——朝天门城门和部分城墙就此消失,甚至连一张照片也没有留下来,但“朝天门”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在此新建了客运码头和广场。宏伟的朝天门广场,是中外客人观赏两江汇流的首选之地。

2013年9月,朝天门改造工程正式开工。不久后,一个寓意“扬帆远航”的重庆新地标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2015年6月,考古工作者在朝天门附近的建筑工地发现了朝天门城墙遗迹。经试发掘,共清理出约140米长的古城墙,其中不仅有明代戴鼎所筑的明城墙,还首次发现了南宋时期彭大雅所筑的宋城墙。800多年过去了,但城墙外立面包裹的巨石上,细密的堑痕仍然清晰可见,城墙上砌筑的每一块条石都规整有序排列,展现了古人精细的工艺水平。这段城墙的发现,对于研究重庆的历史、建筑、军事与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