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绣像书
童年时,哥偷偷藏了十几本好书,这些书属于“封、资、修”的毒草,所以不敢示人。能躲过“破四旧”,就很不容易了。
我看的第一本是《白蛇传》,作者是清人梦花馆主。长长的本子,上面有三分之一篇幅是绣像。好些字我认不得,因为是繁体字,但喜欢上面的绣像,通过绣像,也能猜出文章大意。比如第一回,第二页,就有幅《蕊珠仙子》的绣像,举着的拂尘,飘在头顶上。这印象,我至今难忘。《游湖借伞》,那个许仙,戴的帽子,两边有绊,大大的,甩得长远,有点像我几岁时戴的猪耳朵帽子。《二妖开铺》上面竟有五个人物,一长柜,一对联,一装药的抽屉,逼真得很。整本书,近八九十幅绣像,当然看得爽了。
我看的第二本绣像书,叫《鬼故事》。这本书比较短,长和宽的比例约为四比三,纸质也不太好,偏软,但是印的绣像却生动呵。那些鬼,各有千秋,比如羞羞鬼,画的是女人,丰乳长发,那年代,算是黄而又黄的了。借尸鬼则是长手指,尖指甲,竖眉咧嘴,好不恐怖。瘦鬼则纤脚细腰,头比身子大,让人看了不笑都不行。最搞笑的是偷偷鬼,头向后仰,我真搞不明白这是为啥。伶俐鬼则有两个,只有鼻子和牙齿不一样,头型全是一样的。吊死鬼最难看,那长长的舌头,像现代人的领带,飘着。
到了小学高年级,认得的字多了,就看《今古奇观》,抱瓮老人辑的,线装。每一回都有一幅绣像,第一回《三孝廉让产立高名》,那个绣像上,三兄弟打躬作揖,二老人抻纸立据。心想古代的人真文明,有修养。哪像今天,争遗产兄弟残杀、母女上法庭争锋,为金钱朋友反目等等。
这本书中,最难忘的那幅绣像,叫《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她在船头丢宝箱,公子李甲探出个脑袋来。当时小,不懂爱情是啥玩艺儿,长大了才知道,这杜十娘呵,真是女中豪杰。
童年时看过的绣像书,还有《柳荫记》《水浒传》《聊斋》《宝莲灯》《桃园三结义》等等,因为文化不高,又加上许多繁体字,所以我记得最清楚的,不是文字,而是那些绣像。简洁的线条,夸张的体态,朴实的画面,它们是我最早的艺术养料,是我文学的启蒙教材。
现在的书,印得越来越精,却越来越让人压抑,动不动六七百页,却全是文字,不让人沉闷才怪。我不明白,为啥现在没有绣像书了?是画家们不愿画了?还是出版商们为了节约纸张?
绣像书,更能让读者,特别是小读者,产生兴趣。
作为一个作家,我在这里替孩子们呐喊,他们需要更加活泼、更加生动的读物。不然,老是说要让孩子离开游戏,离开电脑,那只能是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