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养石柱悠悠情
早春二月,我又一次来到石柱。
石柱,有我许多的向往。大风堡里的古木参天蔽日,太阳湖边的溪流清澈见底;爱情石柱在万寿古寨上高昂,相思火棘在千野草场中怒放;破碎的巴盐古道时隐时现,沧桑的石碉楼群千疮百孔;简朴的吊脚楼风情依旧,皇家的银杏堂神韵犹存;啰儿调唱出石柱小伙的欢快,竹铃球玩出土家妹子的灵巧。一条古老的龙河,从冷水猫鼻梁出发,裹挟着七跃山武陵山的风雨,融合着汉族土家族的气息,向着西南方向蜿蜒流淌,怀抱县城后,经丰都流进滔滔长江。厚重的历史,独特的生态,丰盛的文化遗产,给石柱披上浓郁而缤纷的康养盛装。
雪中石柱 嘉辰 摄
(一)
我第一次到石柱,还是二十年前。
1997年重庆市直辖,我从万县地委调到市林业局工作。记得那是暑去秋来的一天,我带几位处长一早就从忠县县城出发,上轮渡,过长江,经忠县复兴,到达石柱的沿溪乡。这是从长江北岸到石柱县唯一的国道线。
进入石柱,满目青山和树木。翻方斗山,下龙河槽,几个小时的路上,整齐排列的白杨树格外引人注目,正如县林业局昌海局长说的一句话,“走石柱不问路,两旁栽的白杨树”。晚上,在那只有两层楼的县委招待所里,宝亚县长与我们畅谈了县委县政府历届领导崇尚生态、造林护林的一些往事,让我们深受感动。
第二天,金灿灿的朝晖,染红了东方的天际。我们到了黄水,这里是方斗山林场的一个工区,海拔1500米左右,森林覆盖率超过80%,负氧离子含量常年保持在每立方厘米2万个左右,最高可达8万个以上,比起只有几百个负氧离子含量的重庆解放碑,真是“人间仙境”啊!
望着满山遍野被万道霞光染上一片绯红的柳杉,我们情不自禁地发出赞美声。科班出身的罗先贵,是县林业局副局长,后来也出任过县商务局长。他告诉我们,柳杉是引进的速生树种,非常适合高海拔地区栽种。黄水的柳杉与黄水的黄连分不开。种黄连,必须搭建种植棚,棚桩要胸径20—30公分的大树才行,加上支架、顶棚,素有“毁三亩林种一亩连”的说法。后来林业专家们发明“一桩一树、起连还林”模式,就是在每个黄连桩旁栽一棵柳杉树。五年后,黄连丰收,柳杉成林。一茬接一茬,黄水的柳杉就成了石柱独特的风景。
黄水森林,有讲不完的故事。
水杉,是冰川世纪存活下来的旷世奇珍。中国一号水杉母树就在黄水。这棵树高34米,胸径143.3厘米,冠幅361平方米,树龄800年以上。它主干笔直,直插云天,旁枝斜逸,婆娑多姿。站在这株傲视人间风霜雨雪的古树旁,给人一种历练人生的奇妙感觉。当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在这个树上采种,作为礼品赠送给朝鲜金日成主席。从此,“中国一号水杉母树”闻名遐迩。
珙桐树,具有“活化石”之称,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在大风堡一带,有成片的珙桐分布。最大的一棵胸径65厘米,树高约18米,簇拥在这棵珙桐树身边还有十几株小珙桐。珙桐树的花是白色的,远远看去就像一只只白鸽跃立枝头,所以当地人称它“鸽子树”。
红豆杉,也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在这里同样广为分布。它的嫩枝和叶可提取紫杉醇,用于治疗乳腺癌有特效。临溪乡出去,路边有一棵红豆杉,高大挺拔,枝繁叶茂,路人常在树下乘凉。当夏日炎炎之时,树下雾气弥漫似下雨,当地百姓称之为“神树”。
石柱也是银杏的家乡。在洗新乡丰田村有株500多年的银杏王,树高28米,冠幅达610多平方米,胸围610厘米,丰年时可采摘银杏2000多斤。据查,像这样的原生古银杏树在石柱有近万株。
从黄水再往前行,就是大风堡工区,也属方斗山林场,面积30万亩左右。那里面有许多让你想象不到的参天古木,有连植物学家也难叫出名字的奇花异草。那里是武陵山区天然的植物园。
我们住在林场工区,无不被职工们的清贫与艰苦深深感动着。
石柱当时有国有林场两个,属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实行封山育林、特别是天然林保护工程后,林场一下子断了经济来源,职工月工资不到100元,还时常拿不到手。我问过一位工区长,多久回一趟农村老家?他无奈地摇头。他说,“回家不能给老婆娃儿一分钱,反要从家里拿些吃的东西走,受气得很。”当时林区管护点很分散,一个职工负责一大片山,巡山靠走,通讯靠吼,防卫靠狗,长年累月独自守在深山老林,有个三长两短谁也不知道。尤其是年轻职工更苦闷,找不到对象是最大的难题。即使有的成了家,也因长期分居或经济上的矛盾不欢而散。听到这些,无不让我们感到自责与内疚。
石柱归来,希望与责任倍增。第二年,全市林业工作会在石柱现场召开。那次会议,吹响了全市林业系统“绿山富民活行业”的改革发展号角。年底,石柱被命名“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黄水成为“国家森林公园”。去年,石柱又成功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县”。
那些年进石柱,我还走过另外两条路。
一是从丰都沿龙河上行,经江池乡到达石柱县的下路镇。沿途风光绮丽,景色诱人。满山的马尾松芬芳四溢,钻进林子里,须臾功夫就可以捡到一小口袋野山菌。偶尔也有野兔从公路两旁的草丛窜出,惹得路人惊叹不已。山里人很好客,问个路讨口水什么的,常常让你满意而归。后来,丰都到石柱的主干道修通了。那条常有野兔出没的山间幽径再没有去过,也不知今日是否更加幽深迷人?
另一条是通往黔江的路。虽然当时石柱归黔江地区管辖,但那条通道并不通畅。马武,是石柱的重镇,来往路人都要在此歇脚。走出石柱境,还要穿过彭水、黔江的若干个乡,没有大半天到不了黔江城。不过这一路上风景别致,尤其是站在一个小地名叫万岩的山脊上,真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而今再去石柱,交通便捷多了。丰都到石柱、忠县到石柱都有了高速,半小时就可抵达;石柱到黔江的高速两年后通车,车程缩将短到一个小时。更有方便准时的动车,一个多小时,就把石柱的老百姓带进了重庆主城。
(二)
二十年间,我来石柱的次数越积越多,对石柱四季如画的感受自然也愈来愈深。
春天的石柱,山花烂漫,一片赏心悦目的美。
和煦的春风首先唤醒龙河两畔,为沉睡的田野披上了毛茸茸的绿毯。袅袅炊烟从土家民宅升起,房前屋后的小树开花了。洁白的樱花,金黄的迎春花,火红的石榴花,还有少许没有凋谢的腊梅花,个个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紧随其后,一片片退耕还林栽种的经果林花蕾绽放。桃红、李白、杏黄,还有白里透红的猕猴桃花,甚是好看。从下路到河嘴的百里长廊,近几年培育的30余万亩“石柱红”,2万多亩“九叶青”,一夜之间绿满枝头。最后亮相,是高山上的野花。鸡冠花,熏衣草,……知名的,不知名的,随处可见。还有30多万亩中药材苗木,也披上自己独有的斑斓外套,恣情点赞着春天的美丽。
整整一个春天,最活跃的要数那6.8万群中蜂。它们成群结对,不知疲倦地一趟又一趟来回穿梭在万花丛中,偶尔一两只西蜂窜来,很快就被它们撵得落荒而逃。这些采花高手一年酿出的8万桶石柱蜜,格外的醇浓香甜,铸就了石柱的甜蜜产业。
夏天的石柱,凉风习习,一片惬意舒坦的美。
这里的温度要比主城区低十来度,白天不用空调,晚上要盖被子。每天刚破晓,不消停的蝉就发出预报,一拨拨热浪试图打破清凉,但终究被一片片高大的柳杉、水杉、马尾松林阻隔了。午后虽然炽热,只要不出门,或树荫下一站,一样的凉爽。到了夜晚,几乎难见蚊子的袭扰,惟有一个个萤火虫,陪伴着耀眼的繁星在漫天飞舞。
每到周末,进黄水的收费站口,便成了私家车的展场,车龙过站有时要足足等候一两个小时。傍晚,在月亮湖的步道上,男女老少像下饺子似的,本想健步的节奏不得不随着人流缓缓挪动。好在夕阳下的余晖十分诱人,不时有人举起手机“咔嚓咔嚓”几下,也算不虚此行。去年盛夏休假,竟然在这里碰见数十位曾在老万县地委、行署大院工作过的领导和同事,有的多年未曾谋面。我在感叹世界之小的同时,不得不惊叹黄水的魅力。
秋天的石柱,层林尽染,一片丰腴成熟的美。
这里繁多的植物种类,居同纬度地区之最。境内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55种,尤其是那些擎天立地的高大乔木,如柏杨香杉、柳杉、银杏、香樟、楠木、黄桷树、麻柳等,更是石柱秋高气爽、姹紫嫣红的有功之臣。知秋的树叶,一天一个打扮,装点着这边独好的秋景。
一场秋雨下透,飘飘洒洒的落叶,俨然像一个个披着金色面纱的少女,在萧瑟的秋风中婆娑起舞。她们以自己落幕的辉煌,洒向简陋的黄连棚中,为埋在土里的孱弱幼苗遮风避雨;洒向清澈的莼菜田里,为躲在水中的娇气种茎强筋壮骨。雨过天晴,几片轻柔的浮云在眼前悠然的飘动,脚下一簇簇盛开的菊花坦然接受着人们敬佩的目光。到了夜晚,陪伴着家人月下漫步,静静地倾听秋风的低唱,任由那一缕缕柔情在心底泛起,岂不悠哉乐哉!
冬天的石柱,积雪销魂,一片冷峻质朴的美。
白色的霜、白色的雾、白色的雪,白色的大地,白色的行人,犹如一个晶莹剔透的童话世界。一阵阵山风从眼前的苍凉吹过,很冷很冷,但细细品味,你会发现大自然的冷静和坚韧,足以感悟生命,净化心灵。尤其是雪后的阳光,穿过层层树林落下,斑斑点点,光怪离奇,很远就让人闻到了树根和泥土的味道,是那么熟悉,那么馨香。
当严冬告别的时候,方斗山的积雪,煞是美丽,名列古代“石柱八景”之一。千野草场的火棘,十分壮观,积雪压弯枝头也难掩它的本色。火棘为灌木,当地人叫“红子”。这种深红色的果实挂果时间半年以上。1931年,西路红军五十六师去湖北来凤与贺龙二方面军会合,沿途缺粮少食,就靠这个充饥。后来,当地百姓就将它称之为“红军粮”。
(三)
近十年,我在市商委工作,来石柱关注最多的是吃喝拉撒。石柱的美食不算多,但很地道。
石柱的莼菜具有丰富的蛋白质、丙种维生素以及微量铁质,有美容、健胃、消肿、解毒、防癌之功效。我国很早就将莼菜作为珍贵的食品,早在《晋书》中就有“莼羹鲈脍”之说。相传乾隆南巡,每次必以莼菜调羹进餐,苏轼有诗曰:“若问三吴胜事,不唯千里莼羹。”以莼菜调羹作汤,鲜嫩滑腻,清香浓郁。石柱常见的莼羹,有添加少许冬笋、香菇、榨菜丝的莼菜羹;有添加少许火腿片、虾仁、笋片的虾仁莼菜汤;有添加少许豆腐、番茄、香菜的莼菜白玉番茄汤。
石柱的山菌很香,属武陵山珍上品。尤其野松菌,是大街小巷商贩们兜售的主要山货,这得益于石柱的山林七八成都是马尾松。食用野山菌有讲究,一不能挑色彩鲜艳的下手,鲜艳的山菌常常是有毒的。二要炒(煮)熟,不惜耐着性子多等几分钟。
石柱的黄连,学名称味连,因形似鸡爪也叫“鸡爪连”。黄连味虽苦,但在泱泱华夏药典中算得上是瑰宝。它主治湿热内蕴,热病温病,恶心呕吐,腹痛泻痢,心烦,失眠,热毒疮疡,火旺目赤等病症。常饮黄连水,百病难相随。
石柱的兔肉是原生态的。作为全国有名的长毛兔养殖大县,如今兔毛价格低迷,老百姓改养肉兔了,每年存栏300多万只,相当了不起的一个产业。小尖椒炒兔丁,红烧兔肉,卤水兔,都是石柱的上乘佳肴。
石柱的山羊更是原生态的。由于漫山放养,羊肉的肉质自然,味道鲜美,是烤全羊的优选材料。如今的千野草场、黄水公园,烤全羊成为接待贵宾的美味佳肴。
还有“倒流水”豆干,起于清朝末年,“制作传统,精于泉水,工艺讲究”;都巴粉,取材天然、营养丰富;绿豆面,色泽嫩绿,有豆类和菜汁的清香;谭氏竹筒酒,色质犹如琥珀,入口绵甜温和,回味无穷……
(四)
这次我率市政协联络委来石柱,是应县政协之邀。他们讲,在民革中央直接帮助下,县委县政府准备五月底召开中国石柱康养胜地高峰论坛,希望市政协助推此事。我们心动了。在推进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中,渝东南片区如何走出一条符合武陵山区特色的发展之路?打造康养休闲生态旅游目的地,不失为一个好路径。
这几天“倒春寒”来临,气温陡降。但大家热情很高,都想为石柱的康养产业鼓与呼。一大早,县政协开武主席、长胜副主席陪同我们开始了奔波。走上高速公路,依稀可见少许的霜冻。十多分钟后,大家惊喜地发现了积雪,这应该是前两天下的那场春雪,洁白得像盐巴似的飘洒在树梢上。越往高处走,积雪越多。
到了第一个点——冷水生态旅游高速营地,大雪已将整个世界覆盖,露出来的只有那几位伫立在雪地上的主人,他们的双脚早已被厚厚的积雪湮没。对城里人而言,这种雪景是很难看见的。车还没有停稳,大家就蜂拥而出。联络委的同志,个个都是摄影爱好者,他们掏出各自的家伙,不加选择地“咔嚓咔嚓”起来,仿佛马上要拿摄影大奖那样高兴。
这个营地,就在高速路冷水服务区出口,是重庆高速集团利用冷水服务区的渣场进行综合改造的一个房车康养基地项目。营地内规划了自行车道、休闲步道、风景栈道、房车露营,有温泉、滑雪、生态垂钓、烧烤、亲子乐园、摄影基地等服务项目。集团总工老黄带我们参观了几处固定的营房,内装标准与城里的宾馆相差无几,有空调,有热水器,打开热水龙头,水温还很高。他特意告诉我们,昨天提前到达住了一晚,安静极了。参观后,完全颠覆了我们对高山旅游的认知。
这只是冷水镇发展康养产业的一个缩影。镇党委书记是县政协出来的干部。他指着一张张规划图,详细介绍了发展前景,我们听后纷纷赞赏。
从冷水到黄水,是石柱莼菜的主产区。别看石柱莼菜常年规模只有1.3万亩,可其产量已占全球的半壁河山。莼菜的收购价格也不菲,每公斤12元左右,是当地农民脱贫增收的骨干项目。
我们来到潘婆婆莼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小潘,是一个眉清目秀身材略胖的小伙子,曾经也是县政协的常委。2013年,他辞职下海发展莼菜。当年适逢他奶奶百岁寿辰,他便将企业取名“潘婆婆”,寓意打造一个百年老字号企业,真是志存高远。
来到一块块早已结冰的水田旁,潘总蹲下身子,使劲破碎田中的浮冰,从刺骨的水下捞起几株莼菜苗,一边讲解栽种常识,一边回答有关询问。一旁的县政协长胜副主席点评道,“石柱莼菜得益于生态,生态得益于林子,林子得益于林业人的贡献”。他这位老林业局长的自豪感一览无遗。
随后,我们来到公司的产品展销室。墙上悬挂着“公司+农户”扶贫帮困的展板,桌上摆放着琳琅满目的产品,包括初级食材、饮料食品、美容护肤品之类。特别是美容面膜,引起大家浓厚的兴趣,同行的康敏主任更是赞不绝口,说他的亲人从藏区回来,脸颊被烈日灼伤,回家只贴了几次莼菜面膜就OK了。
黄水镇所在黄连村,是著名的“黄连之乡”,镇上住户多了,现在改为了居委会。
石柱种黄连,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山场广阔,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气候冷凉,日照少,无霜期短,尤其是繁茂的植被、针阔混交的林相,具有黄连生长的最佳生态环境。黄连五年一周期,石柱黄连每年产量2500吨左右,约占全国产量的68%。
在黄连村,旺隆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彭总带我们走进黄连种质资源圃。这个苗圃采集了亚洲各地黄连种质资源,是全国唯一的黄连基因库。彭总兴致勃勃地指着地里的样本一一介绍,就像是在唠叨自己的子女那般亲切。他告诉我们,黄连种植在全国只有六个省分布,重庆石柱为主,湖北利川次之,四川、陕西、湖南、贵州零星有点。国外只有日本名古屋一带有种植,但日本黄连不入药。
走出种质资源圃,是连片的黄连良种选育基地,包括黄连良种母本园、选种移栽示范区、48个密度肥效试验区。在突如其来的春雪覆盖下,一株株连苗昂首挺胸,争着向前来参观学习的客人们致敬。
时间已过午后12点,我们坚持走完最后一站——鱼池镇千野草场。这里地势辽阔平坦,万亩草场、万亩火棘、万亩石牙、万亩森林镶嵌其中,容易让人想起“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绝句。
进入园区,车上众人被窗外的景致吸引。白皑皑的积雪,压迫着一簇簇傲然屹立的火棘。鲜红的、深红的火棘果,在凌厉的寒风中勇敢地昂起头颅,冲破残雪的层层封锁,向世人昭示着春天的来临。
场部随行的工作人员姓马,一个活泼的土家妹子。临别时,她还自豪地为我们唱了一曲《职工之歌》:“我们的千叶草场,我们在这里耕耘,我们在这里收获,我们无限荣光。”歌声悠扬,久久地回荡在我们的耳际。
在县政协开完座谈会后,我们再次告别,脑海里萦绕着书记县长们的询问,提出“风情土家,康养石柱”怎么样?其实无须表白,我们欣慰的神色就是答案。
我祝福你,康养石柱!
火棘姑娘 嘉辰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