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7年04月14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金钱板:竹板声里话传奇

□ 本报记者 程卓/文 胡晓平/图

金钱板

金钱板是一门传统说唱艺术,大概发源于300多年前的成渝两地。表演者手持长约一尺、宽约一寸的三块楠竹板进行表演。其中两块还嵌有铜钱或其它金属片,表演时竹板互击,能发出金属声音,艺人们以它为道具进行表演,常能“走州吃州、走县吃县”,习称“金钱板”。

2011年5月23日,重庆市万州区申报“金钱板”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块楠竹板、一双灵巧手,表演者站定舞台之上,凭借敲击竹板的各式技法,配合唱词内容进行伴奏,或轻快如珍珠坠落,或急促如擂鼓锣鸣。在文艺生活贫乏的时代,这种由民间艺人通过方言土语表演的艺术形式备受欢迎。但随着样板戏、大戏等表演形式的流行,没词、没谱、没课本传授的金钱板逐渐消失于乡场路口,慢慢被人们淡忘。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基地后,曾在重庆三峡库区、主城商圈等地,对金钱板项目的生存现状进行了调研。在收回的1万多份有效问卷中,知晓金钱板表演艺术的人仅占3%。2011年,重庆金钱板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丁长福等人也被评选为市级传承人,这让三寸站立之地便可唱人世浮沉、历史兴衰的金钱板,再次有了重回大众文艺生活,并传承下去的希望。

5岁拿板初登台

虽然国家提高了对金钱板的重视,但它依然像一门小众艺术,受少数人执著热爱。在丁长福眼里,金钱板好比戏曲文艺中的一朵小花,花虽小,却自有味道。

在没有电视、玩具、动画片的年代,往来于家乡云阳县盘龙镇水码头进行表演的民间艺人,是丁长福文艺表演的“启蒙老师”。

在这个长江边的水码头,最多的时候可以停靠6只船,人群往来分外热闹。丁长福家开的茶馆恰好是迎着码头的第一个铺位,有着绝佳的地理位置优势。有人的地方,就有民间艺人表演。一对表演金钱板的年轻夫妇与丁长福家的茶馆签订了长期合约,驻馆表演。

每当那对夫妇表演,5岁的丁长福在台下都看得入神。夫妇俩也挺喜欢他,每次排练时,也顺便教他一些表演技法。

学会了打金钱板的节奏、花样仍只是学习到了表面功夫,唱腔才是这门表演艺术的难点。金钱板的说唱没有词谱,一直都是由师父对徒弟进行口口相传,而它的唱腔中既融合了戏曲的元素,同时还要强调戏曲范儿的表演、身段、动作,根据唱词模仿老妇、少女、顽童等形象,是一门非常综合、全面的艺术。

丁长福5岁的时候,第一次拿起金钱板登上了表演舞台,一边打击节奏,一边表演师父教给他的开场唱词:“今天我初次把台上,不知唱得到哪一样,今天我特来打金钱板儿,唱得不好请原谅,那个请原谅!”

这一次在自家茶馆的登台表演,丁长福就赢得了满场喝彩,潜移默化中也鼓励了他开始自己的文艺生涯。

一人挑起一台戏

1970年,18岁的丁长福被选入云阳县文工团。因嗓音好,表演能力强,他迅速成为团里的主角担当,一人挑起曲艺、声乐、戏剧、舞蹈各种节目的表演,一举一动都影响着文工团的表演成败。文工团团长经常嘱咐他要照顾好身体,“万一你感冒倒下,我们整个团的表演就都倒下了。”

演出最忙碌的时候,丁长福和妻子没有钱雇保姆照顾孩子,只好将女儿放在装行李道具的挑担里,走到哪儿就把女儿担到哪儿。虽然是团里的台柱子,但是丁长福也有一点遗憾在心。他一心想在舞台上展示的金钱板表演,不得不让位于当时流行的戏曲、样板戏等节目,团里主流节目的编排也占据了他绝大部分时间,难有精力再编排金钱板节目。

1976年,四川省举办了首届曲艺调演,这届没有名次和奖牌的调演却被丁长福看作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当时他被推选为万州金钱板表演代表去参赛。他表演的《向阳公社沸腾了》也赢得了四川金钱板著名表演艺术家邹忠新、李少华等前辈大师的认可。

大师们的专业技法、唱词押韵等让丁长福大受启发。李少华看丁长福年轻好学,便有心提点:“你想要打好金钱板,必须要换为左手握板右手打板。”在这之前,丁长福一直是按照老师传授的右手握板左手打板表演,在表演一些复杂快速的金钱板打板技法时,左手打板的灵活度不及右手。换为左手握板后,便可避免这一问题。李少华的提点,让丁长福对金钱板的学习走入了一个更专业的领域。

1983年,丁长福的金钱板节目《王支书三劝二莽莽》再次参加四川省文艺调演,便一举拿下大赛第一名。

丁长福给学生授课

退而不休继传承

2011年退休后,丁长福有了更多时间重拾金钱板表演。为了避免在家练习时打扰到隔壁邻居,他特意在金钱板敲击的地方都用软泡沫包裹着,以降低敲击竹板的音量。

原本以为金钱板将作为独自坚持的表演,2011年前来拜师学艺的人带来了一个让丁长福振奋的消息。从来者口中他才知道金钱板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金钱板的一生热爱,从此转变为丁长福对其传承的守护。

“镶嵌有铜钱的金钱板打完之后,铜钱还在板子里摇晃声响。板子声音不干脆、不清爽。而且劲儿使大了还有敲断板子的危险。”丁长福努力寻求着创新和突破,他去掉竹板里镶嵌的铜钱,制作出新式的实心金钱板。“传统技艺也要创新求变,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重新被人们接受。”

在金钱板的传承过程中,丁长福一直希望找到一条可以在年轻人中推广的新模式。2015年,他被四川外国语大学聘请为教授,开始了与大学的合作,向在校大学生推广金钱板的全新传承模式。

他先面向全校大学生开班授课,讲解选修课程《金钱板表演艺术》;2016年又面向中文系学生开设了《文化遗产保护》专业选修课。目前已有上百名在校大学生学习金钱板。

2014年、2015年,受国家汉办的委托,丁长福与川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基地带领着金钱板表演队走出了国门,前往俄罗斯孔子学院演出。演出完毕后国外学生对金钱板产生了浓厚兴趣。三块楠竹板击打节奏最快时,一秒钟可达8-9次,这让外国友人对这门中国表演艺术刮目相看。

2016年,丁长福带领川外师生组成的非专业参赛队伍,表演的金钱板作品《重庆热》荣获第五届重庆市戏剧曲艺大赛曲艺类一等奖。

四川外国语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基地的负责人曹海燕也曾跟随丁长福学习金钱板,算是丁长福在校园里的第一批徒弟。她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没有制度保障,难以在校园里推广。我们开设课程,聘请丁教授给学生们上课,正是以制度保障来打开非遗推广的起步之门,未来的传承之路任重道远。”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