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忠县两河风雨廊桥
□ 作者 唐代文
早就听说忠县白石镇两河风雨廊桥的美,在这个春暖花开的时节,更忍不住要去一睹她的芳容。近日,笔者一行人到达两河场,当地84岁的毛昌明和72岁的张世权两位老人乐呵呵地为我们做起向导。
走过一条小巷,一条小河映入眼帘,绿树掩映中隐约可见有一座青瓦屋面的建筑横贯河面。穿过树林,眼前豁然开朗,果然,那真的是梦中久违的风雨廊桥:小青瓦,圆三孔,画舫一般,优雅地伫立在悠悠河面之上。迈上光滑的石阶步入廊桥甬道,斑驳的木廊柱,古朴的石栏杆,无言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凭栏而望,古老的两河古街,绿树环抱的青山,左右相望,美不胜收。
据考证,两河风雨廊桥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总长37.7米、宽5米、高8.5米,三拱单拱跨度均为9米,整个桥身用规则的条石砌成,是忠县境内唯一一座多拱廊桥,也是高度最高、跨度最大的古桥。廊桥最初是方便河岸村民过往,民国时期架起廊亭,开始成为人们买卖交易、闲聊休憩、遮风避雨的场所。
毛昌明老人说,早年桥南端的一块石碑上刻有丰都、梁平、忠县三县群众捐资建桥的事迹。“桥洞之下曾经是村民的聚集地,更是孩子们的乐园。”说起儿时和小伙伴一起在水里嬉戏的情景,张世权老人沉浸在回忆中。
在廊桥每个拱的中间都有一块长约60厘米、宽约15厘米的石条,当地人称之为“金石”。说起这“金石”,两位老人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在廊桥就要竣工的时候,三个拱不知为什么怎么也无法合拢,建桥的师傅们赶紧举行祭拜仪式祈求神仙相助。他们的虔诚,感化了祖师爷鲁班下凡,打造了三块金石镶嵌于桥身之中,石桥终于得以建成。之后不管有多大的山洪,廊桥都是安如磐石,岿然不动。
传说也许太神奇,但却表达了人们对鲁班的热爱和敬仰,也反映了先人们巧夺天工的建筑技艺。
录入:徐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