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的稻谷基地
□ 作者 □ 市政协委员、忠县政协副主席 唐代文
因为县政协的一个主席会协商议题,我和这位不是我联系的委员有了深入的接触。她叫赵丽,住在县城,是四川眉山人,十多年前和丈夫到忠县开始经营农机设备,去年开始,在离县城几十公里之外的华富村,租了五亩田地,开始种稻谷养鱼。收成的稻谷自己加工,通过微信朋友圈销售;在稻田里养的鱼则通过自己策划的“浑水摸鱼”活动被一抢而空。
这日,早上九点出发,不到一小时,我来到了她的示范推广基地。一路上她给我做了很多介绍。其实他们夫妻俩并不懂种植,转型的初衷是为了推广售卖收割机、播种机,因为有了这个基地,就可以现场演示培训机手,让村民先会用再购买。
她的基地规模不大,也没有什么标识,但有自己的特点。赵丽介绍,她的稻谷从不放化肥、农药。为了证明她的农产品是绿色安全的,她正筹划建物联网监控,让购买者时时监控,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在基地,我发现一个枝丫上装了一块类似光碟的东西,在太阳下熠熠闪光。她告诉我这个东西是具有科技含量的“稻草人”,可防止鸟来偷吃谷种。我建议她多对村民培训这些简单易懂的实用知识,让村民在这里打工又能学到技术。她告诉我,自己虽是外地人,但和村民相处很好。她付村民工资是每天60元,也从不拖欠,时不时地还给村民送一些种子、化肥什么的。
她也有自己的期盼。农村有很多撂荒地,但租地有时却不那么顺利,希望国家政策科学调整;希望能实现与村集体对接租地,农民以土地面积入股,交由集体管理出面更有利于龙头企业带动;希望自己的大米能尽快注册商标,可以利用电商平台来销售。
下一步她打算与农民以“自己出种子、出技术、出设备,农民出土地”的方式进行合作。
录入:徐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