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7年04月28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王朝闻为胡风画像

□ 作者 颜坤琰

王朝闻是我国著名雕塑家、文艺理论家、美学家。他为《毛泽东选集》封面创作的浮雕《毛泽东像》,不仅形象逼真、生动细腻,更体现了伟人的风采,成为新中国美术的经典之作。他的雕塑作品鲁迅头像浮雕,列宁、斯大林头像浮雕,刘胡兰圆雕塑像等,都是新中国雕塑艺术的代表作品。他著述等身,一生写出了千万言的文艺理论著作。但在抗战时期,他不过是一名初出茅庐的美术工作者。

抗战爆发后,在杭州国立美术专科学校雕塑系求学的王朝闻,放弃未完成的学业,参加了浙江抗敌后援会所属的浙江流动剧团,稍后又参加了五路军战地服务队,在多地进行抗日宣传活动。王朝闻少年时代就钟情文艺,在画了大量抗日宣传画、连环画和漫画的同时,他还把在五路军战地服务队的见闻,写成了一篇行军通讯,向当时颇有影响的《七月》杂志投稿。

《七月》杂志是当时在文艺青年中有很高声望的诗人、文艺理论家胡风在重庆创办的大型文学期刊,作者大多是崭露头角的青年诗人和小说家。胡风继承了鲁迅先生爱护青年奖掖后进的传统,为他们开拓了一块发表作品的园地。胡风对王朝闻寄来的作品很是欣赏,从他的作品中不仅看到了抗日前线的滚滚硝烟,也闻到了真切感人的战地生活气息。1939年9月,胡风在《七月》第4集第3期上,发表了这位素昧平生的青年作者从战区前线发来的行军通讯:《二十五个中间的一个》。嗣后,胡风又在《七月》第6集第1、2期合刊上,发表了王朝闻的一幅墨画作品:《被囚的民族战士》。

1940年深秋,王朝闻准备奔赴革命圣地延安,他从成都来到重庆,欲通过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的帮助实现自己的愿望。到重庆后,他想起了胡风,希望能“一识刘荆州”,当面感谢他对自己的提携。但他并不认识胡风。于是,他去了歌乐山脚下的赖家桥,找到杭州国立艺专雕塑系的同窗好友卢鸿基,要他陪同前往。9月末的一天,他们搭班车经青木关、歇马场抵达北碚,然后过江去黄桷树镇帅家坝拜访胡风。

当时,胡风在复旦大学任兼职教授,住在帅家坝一个农家院落。胡风对两位青年美术家的到访感到格外欣喜。寒暄之后,王朝闻把去延安的心愿告诉胡风,想在行前为胡风画一张像,一来表示仰慕,二来表示感激。胡风高兴地答应了,并留他们在家里住了一宿。三人秉烛长谈。王朝闻对胡风说,1932年考入杭州国立艺专前,他创作的木刻画《三等车厢》在上海“春地美术研究所展览会”展出时,曾受到鲁迅先生的关注。1935年,他又根据鲁迅先生的小说《伤逝》,编绘成木刻连续画《噩梦》,在1936年全国木刻展览会上展出。胡风对王朝闻取得的成绩表示由衷的高兴,并对他们说,鲁迅先生很重视木刻艺术的普及与提高,还告诉王朝闻,新兴木刻运动的重要成员白危,在鲁迅先生的帮助和指点下,编译了中国版画史上第一本木刻讲义:《木刻创作法》,由鲁迅校阅并作序。如今,白危就在离此不远的草街子育才学校任教。“他也像你一样,能写善画,一年前,白危去延安采访,回来后写了一篇《毛泽东断片》,发表在1939年7月出版的《七月》重庆复刊号上,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对胡风的介绍,王朝闻很感兴趣……

第二天,王朝闻和卢鸿基分别为胡风画了一张速写。王朝闻别出心裁,用竹篾片敲碎当画笔,蘸着墨水纵情挥洒,很有创意和特色。胡风认为,王朝闻的速写表现出了自己的性格。抗战时期正是胡风在文艺事业上大展拳脚、活跃出彩的时期,取得不蜚的成绩,声名远播,国外有人把他誉为“中国的别林斯基”。王朝闻画出了胡风此时意气风发的神态,所以得到了胡风的赞赏。

这张肖像,胡风一直珍藏着,只可惜,在他被捕后,失去父母的家被迫几经搬迁,一张留着历史刻痕的胡风画像被孩子们弄丢了,令人惋惜。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