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7年04月28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关注·热点
版面翻页
关注·热点
04

按下释放人才红利快进键

□ 本报记者 黄笛森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民进、农工党、九三学社委员时强调,要为广大知识分子工作学习创造更好条件,加快形成有利于知识分子干事创业的体制机制,遵循知识分子工作特点和规律,让知识分子把更多精力集中于本职工作,把自己的才华和能量充分释放出来。

如何让知识分子充分释放才华和能量?2017年伊始,一系列关于人才的改革相继推出,按下了释放人才红利的快进键。

职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工作能力,是一种职业评价机制,其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已成为一个杠杆或标尺。此外,在职称上附加了工资待遇、职务晋升等种种利益,所以教师、医生等专业技术人员对于职称评定十分看重。然而,职称评定规定较死板等弊端近年来逐渐凸显,由此引出的论文造假等问题已严重破坏了职称制度的设计初衷,对专业技术人员、知识分子等人才的发展造成了阻碍。

2017年伊始,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希望通过5年改革,基本形成设置合理、评价科学、管理规范、运转协调、服务全面的职称制度。紧接着今年3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接连两份文件的出台,在不少专家看来,这是国家进一步释放人才红利的强有力信号。

近日,为落实《意见》,我市相继出台《关于调整全市职称外语和计算机考试政策的通知》《重庆市院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技师)“双师”职称评定办法》,进一步为专业技术人员、知识分子的发展提供支持。

这些改革回应了哪些社会关切?释放出了哪些人才红利?本报记者深入采访一线教师、医护人员,从他们的切身感受中一探究竟。

评审权限下放——避免评聘脱节

“职称是一名大学教师最重要的学术职务,不但跟工资、收入有关,而且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学术地位和学术荣誉,绝大多数大学老师都很重视。”2011年,35岁的彭小兵顺利评上了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教授,回忆当时的评审过程,他说,评审过程并不复杂,按照“申请——学院鉴定——学院评审——参加学部答辩——学部评审——学校审定”的程序。重庆大学当时已具备职称评审的自主权限,总体而言很公平。“此次《意见》中提到下放职称评审权限,这的确可以简化程序。同时,可以让更专业的人士参与职称评定,也能更加科学地评定人才水平的高低,还能充分发挥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避免评聘脱节。”

评价标准完善——让人才不失本分

此外,彭小兵对《意见》中提及的“完善职称评价标准”也十分认同。现在,“唯论文定职称”有很多弊端,“大学教师首先是教师,然后才是职称上的教授、副教授,不能失了本分。”彭小兵认为,对教师的职称评价标准,除了考虑论文,更要综合考虑教学、科研以及公共服务。

说到本分,重庆某医院的护士徐晓娇深有同感。她2013年大学毕业便考入医院,评初级职称时并不轻松,此次完善评价标准中提到“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统一要求”,让她眼前一亮。

“当初评职称,除了专业考试还要参加计算机和英语考试,其实考试内容和我平时的实际工作关联不大。”徐晓娇说,为了通过考试,她花钱购买了英语复习题库资料、计算机模拟考试软件。“考题大多来自题库,如果不用题海战术,就不容易通过。”看到国家开始进行职称改革,正在准备评中级职称的徐晓娇心中充满了期待。

合理设置门槛——破除唯论文积弊

4月20日,一则有关医疗学术界的新闻在网上被刷屏。缘起学术出版巨头施普林格发布声明称,107篇已发表于《肿瘤生物学》(《Tumor Biology》)的论文,因涉嫌同行评审造假被撤稿。其实,有关学术论文涉嫌抄袭乃至造假的问题已算不上新鲜。更有媒体报道称“做1000台手术,不如发1篇论文”。

“学校没有发表论文的硬性标准,相反,如果参加赛课取得好成绩还可以免发论文,但涉及到职称评定又另当别论。”重庆某中学的老师赵敏(化名)感到很无奈。教高中化学的她今年33岁,2012年评上了中级职称,“因为学校每年职称评定的名额有限,竞争激烈,所以哪怕有了赛课的优秀成绩,还得通过多发论文多加分,才能被择优评上。”她透露,因为有了发表论文的市场需求,现在包括一些核心期刊都明码标价。“要在我们学科的核心期刊上发论文,每篇1000—1500元的刊发费用是免不了的。”这让包括赵敏深感头痛,她希望此次《意见》中提到的“合理设置职称评审中的论文和科研成果条件,不将论文为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条件”能尽快得以落实。

鼓励创新创业——助推人才多元发展

市政协委员、西南大学教授吴俊伟对此次职称改革十分关注,尤其对“完善职称评价标准”非常赞同。“不少教授做科研以发论文为主,和生产实际脱节。要想科研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就应鼓励其研究方向和内容与市场经济、实体经济相结合。”

吴俊伟称自己很幸运,上世纪90年代进入西南农大(现为西南大学)荣昌校区时,学校十分鼓励老师参与生产实践。“其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教学不要照本宣科,将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学习起来更有兴趣。”吴俊伟说,那时学校大部分老师和生产一线接触紧密,“我受到环境的熏陶,也开始接触生产一线。”2000年,吴俊伟开始参与公司管理、产品研发等工作。之后,他又参与多家公司的生产实践,丰富充实了自己的教学。2010年,吴俊伟自己开办了一家动物医药公司,经过几年努力,其教学质量更深入实际,同时公司也已帮助50多人就业。他认为,如今人社部正式出台指导意见,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不仅对他们这类先行者提供了更大的支持和保障,还为更多的专业人才打通了多元发展的道路,“这对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社会发展都能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