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兴渝路上的民革风采
本报记者 黄笛森
爱国、革命、不断进步是“孙中山精神”的主要内容,民革重庆市第四届委员会始终坚持将这一精神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团结带领全市民革党员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强自身、谏诤言、献良策、出实招,为促进重庆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围绕中心 参政履职成效显著
以助推发展为己任,5年来,民革重庆市委会充分利用各类协商议政平台,组织广大民革党员紧紧围绕创新驱动、脱贫攻坚等全市的中心工作及群众关心的生态环保等热点难点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并在中共重庆市委召开的政党协商座谈会、市政协常委会上积极建言献策。“促进重庆创新驱动发展”“推进‘万开云’发展一体化”“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等建议得到了高度重视并被部分采纳。
除通过参加会议协商参政履职外,全市民革党员中的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还通过提交议案、提案及反映社情民意等方式积极建言。5年来,全市民革党员共提交全国人大议案、建议48件,全国政协提案64件;提交市人大议案、建议320余件,市政协集体提案107件、个人提案520余件。其中,11件提案在市政协大会上现场办理,9件被评为优秀提案。《关于设立中新两江新区国际仲裁中心的建议》被选为市领导重点督办提案,促使仲裁中心顺利在两江新区揭牌成立。而《关于在重庆设立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的建议》同样得到落实,并被民革中央评为中央和地方联动促进参政议政工作的范例。
为给重庆发展争取更多支持,民革重庆市委会还积极争取民革中央来渝考察调研。5年来,万鄂湘、齐续春、田惠光等民革中央领导60余人次在渝开展各类考察调研活动,形成的《中小学营养午餐及贫困地区营养改善建议》《关于加大对武陵山片区黄连产业扶持力度的建议》等调研成果,得到中共中央重视,促成了国家有关部委来渝进行专项调研。
发挥优势 社会服务亮点纷呈
以服务民生为重点,5年来,民革重庆市委会扎实开展各类社会服务,有效助推了民生改善。
2012年,民革中央与重庆市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将石柱作为民革中央对口帮扶对象。5年来,民革中央和民革重庆市委会累计为石柱县联系引资16亿元,协调捐资捐物800余万元,并在石柱县三河镇红明村建立“民渝合作”项目基地。因合作效果显著,2014年民革重庆市委会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此外,民革重庆市委会还将武隆区双河乡铁炉村确定为帮扶对象,通过协调项目资金、提供技术支持等,帮助改造危旧房屋83户,修建3条约10公里的乡村公路……经过多年的帮扶,铁炉村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全村面貌焕然一新,顺利实现整村脱贫。
除了助力脱贫攻坚,民革重庆市委会还充分发挥社会法治领域人才聚集的优势。自2013年“法律援助中心”成立以来,持续开展法律服务,连续3年在“国家宪法日”组织渝北、南川等区县开展“百名法律专家进社区”普法宣传咨询活动。截至目前,承办法律援助案件865件,涉案金额近3000万元,受益群众7万余人。
同样持续开展多年的“情系山区教育”“四下乡”“博爱学堂”等品牌活动,也深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专注特色 渝台交流渠道拓宽
心系中华,情牵两岸,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是民革长期以来的工作重点和特点。以渝台交流为纽带,5年来,民革重庆市委会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广泛开展渝台交流交往,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重庆拥有丰富的抗战遗址资源,民革重庆市委会充分发挥优势,积极配合民革中央与市台办开展对台联谊交流,不断扩大与台湾、海外人士及民间团体的交流合作,先后接待“台湾中华工商业联合协会大陆参访团”“台湾新同盟会第七届大陆参访团”及国民党各界人士等100余人次。同时,还配合市台办连续5年举办由渝台两地抗战老兵及后代参加的“寻找抗日足迹、共谋和平发展”参访交流活动,相关工作得到民革中央的充分肯定。
此外,民革重庆市委会还高度重视涉台参政议政工作,及时收集、反映台胞台商的意见建议。《关于设立台商就医绿色通道的建议》《关于加强台商台胞医疗保障的建议》等得到了较好落实。与中共南岸区委联合提出的关于“于右任官邸保护的建议”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目前,官邸已修缮完毕并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