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大爱涌动巴山渝水
——重庆市红十字会工作巡礼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的4月1日,重庆市红十字会都会在市遗体器官捐献纪念园如期举行遗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活动。人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江南殡仪馆,参加纪念活动,以表达对捐献者的崇高敬意,感谢他们对医学事业的奉献,感谢他们对社会的无私奉献。
今年也不例外,4月1日当天,重庆市红十字会、市卫生计生委、市民政局等单位有关领导及遗体器官捐献者家属和全市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共计约5000人士齐聚重庆市遗体器官捐献纪念园,共同缅怀逝者,寄托人们对遗体和器官捐献者的无限哀思和怀念之情。
当天的纪念园内,虽然人流如织,但没有一丝嘈杂,每一个人都神情肃穆,手捧鲜花。纪念活动现场,器官捐献者家属代表、角膜移植受者代表、器官移植受者家属代表、市红会器官捐献协调员代表依次发言,讲述或自身、或亲人同遗体器官捐献的故事,分享他们的亲身经历和感悟。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到清明时节交通压力大,群众前来缅怀纪念活动现场出行不便,为更好的服务捐献者家属和志愿者前来缅怀纪念捐献者,重庆市红十字会还在4月1日当天安排了3辆公交专车免费接送参加活动的人群,得到了群众们的一致好评。
据了解,为更好的承载遗体和器官捐献者的情感与寄托,给捐献者家属提供一个科学便捷的祭奠平台,去年1月,重庆市红十字会在第三军医大学的支持下,签署了重庆市遗体器官捐献电子纪念园合作捐建协议。经过了一年多的筹备,装载着100多位器官捐献者及3000余名遗体(角膜)捐献者信息的电子纪念园正式开园揭幕。捐献者亲属只需手指轻轻点动电子屏幕,就可以让亲人的信息跃然眼前。
“重庆市遗体器官捐献电子纪念园的启用,是重庆市人体器官捐献事业中一项突破性的创新举措,将为我市乃至全国群众提供一个更为便捷的缅怀纪念渠道,进一步推动遗体器官捐献工作更好发展。”重庆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市红十字会通过稳步推进遗体器官捐献,重新规划修建重庆市遗体器官捐献纪念园,开展人道关怀和缅怀纪念活动,赢得捐献者家属的赞誉。
在巴山渝水,人道、博爱、奉献这三个美好而高尚的词汇,总能让人想起人道组织红十字会。
近年来,尤其自2010年以来,重庆市红十字会积极动员社会人道力量,在备灾救灾、资金募集、扶危济困、应急救护、无偿献血、遗体器官捐献、造血干细胞捐献、人道传播、儿童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社会公信力不断增强,彰显了新时期红十字的人道力量,为促进重庆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重庆市红十字会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红十字人道领域助手作用充分发挥。过去七年间,逐渐完善应急救援体系,深入开展防灾减灾;大力实施“博爱”品牌系列救助项目,持续开展“博爱送万家”“博爱助学”“红十字博爱班”“博爱送医”“博爱应急救助”活动;打造形成具有重庆特色的应急救护培训模式,累计培训人数361万人次;加强造血干细胞捐献,累计采集志愿者血样4.7万人份;并不断拓展儿童医疗救助。
同时,强化宣传发动,凝聚合力,红十字人道力量充分彰显。广泛动员社会资源,共募捐款物5.7亿元,设立了助困、助学、助医等各类专项基金70个;强化人道阵地建设,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向社会传播正能量;不断深化志愿服务,全市共有红十字志愿者14万人,红十字志愿服务组织39个;加大基层组织建设力度,促进渝中、巴南等区县相继建立教育行业红十字会,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8所高校建立学校红十字会,推动垫江、璧山等区县的乡镇(街道)红十字组织实现全覆盖。
此外,不断优化环境,健全机制,红十字人道事业发展能力有效提升。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先后出台了《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办法》《重庆市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意见的实施意见》《重庆市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条例》;健全完善体制机制,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加大自我监督力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红十字公信力不断提升;大胆创新社会管理,受市政府委托认真开展疾病应急救助基金经办工作,共有26377名患者得到救助。
“2017-2021年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力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红十字事业实现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重庆市红十字会负责人表示,未来五年,重庆市红十字会将努力实现救助援助方式进一步多元、应急救援体系进一步健全、应急救护培训进一步普及、生命接力机制进一步完善、事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按照《重庆市红十字事业2017-2021年发展规划》要求,到2021年,重庆市将力争实现65%的区县(自治县)红十字会机构独立,发展红十字会基层组织达3000个;发展红十字会个人会员10000名、团体会员100个;发展和培养注册红十字志愿者10000人,红十字志愿者人数达到20万人。(秦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