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养老服务存进“时间银行”
身体健康时为社区老人提供志愿服务,把这种养老服务存进“时间银行”,年老需要别人照顾时,提取储存的服务。这样的互助养老,是市政协委员、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副院长戴红卫为老龄社会的到来提供的一个养老方案。
据市民政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有677万人,占总人口数的20.09%。“养老”已不仅限于一个家庭,而是全社会都在关注的问题。
市政协四届五次会议期间,戴红卫委员提交《关于大力推广“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缓解重庆养老难题的建议》提案,建议转变养老思路,从盘活老年群体“存量”入手,整合老年群体中可以参与服务的人力资源,变“养老”为“助老”。
“‘时间银行’,并非传统意义的商业银行。它是借鉴银行存取款的模式,以居民小区为主要依托,将志愿者为社区以及他人提供的服务折算成小时,储存在“时间银行”里,将来志愿者一旦需要,就可以从社区志愿机构获得同等时间的服务。”戴红卫了解到,这是世界上通行的一种互助养老模式,它在北美、欧洲,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台湾地区都已得到了十分普遍运用。在南宁、南京、成都以及包括重庆在内的部分城市,也出现了这种模式,但是未形成规模。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市60至80周岁的老人约占老年人口86%,80周岁以上的高龄老人约占老年人口14%。“如果能调动这86%的老人去照顾这14%的老人,不仅可以提高老年人自给自足能力,还能缓解养老服务力量不足的难题 ,真正实现以老养老。”戴红卫说,“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主要挖掘并盘活低龄、健康老人存量,让健康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康复、慰问探访等服务。另外,通过提供“助老”服务,一些经济困难的老人也能免费换来助餐、助洁、护理、陪聊、心理疏导等服务,既节约了他们的生活成本,也为政府减少了养老财政支出。
但是,“时间银行”对于广大市民来说尚属陌生,戴红卫认为,推广“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首先需要有关部门加强宣传,让广大市民了解“时间银行”的含义,以及运行的模式。
同时,完善的制度是推行“时间银行”的保障。戴红卫在提案中建议,制定《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活动规则》《互助养老协议》等配套制度,对参与“时间银行”互助养老的志愿者进行登记造册,并发放“时间银行”存折,参照银行卡的兑现使用功能。
“当志愿者遇到困难需要服务帮助时,可以从‘时间银行’中支取‘服务时间’;若志愿者发生意外,这个特殊‘存折’也可像真正的‘银行存折’一样被亲人和家属所继承,真正实现‘一人服务、全家受益’的目标,消除群众参与服务的后顾之忧。”戴红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