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7年05月23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重庆有个来福士广场

□ 作者 郝成竹

5月的一天,刚回到重庆的我,特意去了久违的朝天门,据说,那里有个来福士广场。

虽然,天空布着阴云,飘着细雨,没有阳光,但朝天门两江汇合处,那几座造型奇特的建筑,已然清晰得见大半轮廓。走近了看,果然,建筑工地的标识写着:重庆·来福士广场。

透过丛林般的建筑缝隙,我数了数,有六座,帆一样的模样,无怪乎坊间称之为“朝天扬帆”。

据说,这是新加坡投资的项目,现今在中国,是为单项之最大。

为什么叫来福士广场?早在4月,笔者似乎已在新加坡寻找到答案。

莱佛士是一个英国人的名字,全称为托马斯·斯坦福·莱佛士爵士,是新加坡家喻户晓的人物。重庆朝天门广场改名来福士广场,应该是投资人沿袭中华传统文化,将这英文名音译为“来福”,取吉祥之意,变意不变音。

在新加坡,以莱佛士命名的有地铁站,出口直面市中心;有学校和文化团体,从大中小学到艺术中心、培训机构;有酒店、医院、网络超市和道路。还有多样纪念模式,从国家博物馆重点介绍,到新加坡河岸的雕像,一黑一白两座。

莱佛士何许人物?笔者从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一一为看官道来。

二百年前,即公元181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遣雇员莱佛士登陆新加坡,并授予他管辖权。时值新加坡只是一个小渔村,但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处于马六甲海峡要冲,无台风、无海啸、无地震,是为天然良港。虽地处马来半岛,却是室利佛逝王国(今印度尼西亚)的领地,王子拜里米苏拉在这里建立了马六甲苏丹王朝。

登陆新加坡之前,莱佛士已在马来半岛游历数年,并以他的聪慧、勤奋,熟悉了马来半岛的人文历史,熟悉了马来人、华人、阿拉伯人的各自特性。不久,他将新加坡改变为英属殖民地。从此,莱佛士极尽他有生之力,经年累月奔波于英国与新加坡之间,长期致力于华人、马来人、阿拉伯人的团结和睦,殚精竭虑于新加坡的政治经济建设:他废除奴隶制度,让土地国有化,招揽学术专门人才;他协助制定法律,控制烟、猪肉,严禁赌博,设立华人区、马来人区、欧洲人和阿拉伯人的各自区域。至今,新加坡有一个苏丹回教堂,属国家级重点文物,就是那个时候建立起来的。

7年之后,即1826年5月,被誉为“新加坡的开埠者”的托马斯·斯坦福·莱佛士爵士病逝于英国,年仅45岁。

1887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位50周年之际,一座全铜的莱佛士雕像在新加坡大草场落成。铜像中的莱佛士,双手交叉抱在胸前,脚踩世界地图,昭示着英国人不可一世的姿态。

1919年2月6日,新加坡作为英殖民地100周年的日子,这座铜像被移至维多利亚音乐厅前。在这之前,还专门为铜像举行了一场碑铭竞赛,莱佛士书院的林昆泰,荣获一等奖。林昆泰极简的碑文如下:此碑献给斯坦福·莱佛士阁下,其使新加坡生存和繁荣的远见和天才。

1942年,日本占领新加坡,毁坏了雕像背景建筑,雕像被送至国家博物馆保存。日本投降后,这座雕像才得以重新安放于维多利亚音乐厅前,至今。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新加坡旅游局,专门组织专家学者研讨寻找莱佛士登陆新加坡地点,最后确定在新加坡河岸——旧国会大厦和皇后坊之间。于是,用铜像的模型,再塑了白色大理石雕像立于此地。白色大理石雕像底座四面,有英文、中文、马来文、印度文分别介绍,内容仍然通过征集脱颖而出:托马斯·斯坦福·莱佛士爵士/在一八一九年正月二十八日/于此历史性地点/首次在新加坡上岸/并以其才智与远见改变新加坡的命运/由一个没没无闻的渔村/成为一个大海港和现代都市。

因为铜像年代久远,已成黑色,所以,就有了黑、白莱佛士雕像的说法。两座雕像相距50米,在蓝天白云之下,让人景仰。

一个人,200年前的一个人,至今还被新加坡人牢记在心,甚至搬到了毫不相干的中国重庆,感恩之心可窥一斑!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