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教授“出走”谁该反思?
关键词:
只有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才能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
最近,清华大学教授颜宁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聘为终身讲席教授,引发了广泛关注。先是有微信公众号猜测她是因科研项目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不顺而“负气出走”。为了自证,颜宁3次有理有据公开辟谣,这让“明明是开开心心的一件事”,变得沉重了。
颜宁的选择,通俗来说就是跳槽。一名员工离岗另谋高就,在职场上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但是,因为颜宁戴着“美女教授”“青年科学家”“中国科学之星”等光环,且选择的是国外名校,名人效应显而易见。不过,引爆舆论“导火线”的,是颜宁项目申请不顺而“负气出走”的说法,矛头直指国内学术评价和审核机制。
颜宁不是中国学者走出去的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想换“一种环境”的颜宁离开了,争议留给了国人。当然,争议不一定全是坏事,从某种角度上说,这不啻为一场启民智、兴人才的深刻反思。
首先,动辄上纲上线贴标签的键盘侠们需要反思。杨振宁回国被骂、颜宁出国被骂,虽然我们不清楚键盘侠们基于什么企图,但是蛮不讲理,抱着道德优越感,不论逮到谁都当作靶子炮轰,这与理解、尊重、包容的大国国民心态是背道而驰的,值得反思。
其次,“心术不正”的用人单位需要反思。现实中,很多用人单位都想走捷径——只想挖人才不想育人才,结果往往容易造成人才流失,不仅浪费了人才资源,还贻误发展之机。因此,用人单位要多反思如何留住人才,如何优化环境,激发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
此外,人才制度、学术评价机制需要反思。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科技创新的整体进步,得益于无数人才的勤劳付出,而相关的人才制度、学术评价的突出作用不容忽略。事实上,任何一项制度、评价标准并非完美无缺,只能达到相对公平。颜宁在跳槽普林斯顿之前关于项目申请的“吐槽”,或许并非偶然,这不值得反思吗?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只有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让更多的颜宁、杨振宁“走出去”“引进来”,才能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