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7年06月06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统战政协
版面翻页
统战政协
02

焕发文化遗产之光

——民进渝中区委“非遗进校园”社会服务活动记略

本报记者 凌云 通讯员 文明

跳跃翻腾的刻刀下,黄杨树根变成了栩栩如生的青蛙踏竹;手指搓揉捏捻间,彩色面团变形为活灵活现的哪吒和孙悟空……孩子们瞪大了眼睛,发出阵阵惊叹。5月26日,民进渝中区委“非遗进校园”活动带来的十余种中华传统工艺,让渝中区中华路小学的孩子们开始了一场奇妙的文化之旅。

“文化传承,光有‘传’的机制还远远不够,更需要有兴趣、有热情的下一代来‘承’。‘非遗进校园’首先是‘传’,先让孩子们了解、喜爱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从中获得文化自信,未来才有‘承’的希望。”活动现场,市政协委员、民进渝中区委主委谭小兵欣慰地说。

提起“非遗进校园”活动,谭小兵打开话匣,娓娓道来:2012年9月,民进渝中区委正式拉开“非遗进校园”社会服务活动的大幕;2013年儿童节前夕,借力重庆市“文化遗产宣传月”活动,民进渝中区委携手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渝中区人民路小学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校园庙会”活动:川江号子、巴渝木偶、重庆糖画……一大批“非遗”文化项目走进学校,点燃了校园的欢乐气氛,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一颗颗传统文化的种子。

自那以后,“非遗进校园”活动焕发的文化遗产之光,照进了越来越多的校园。梁平版画、江北竹雕、漆器髹饰……一批批巴渝特色传统文化项目走进渝中区精一民族小学、北部新区星光学校、重庆市聋哑学校、四川美术学院等多所大中小学校,受到师生们的热烈欢迎。

值得一提的是,民进渝中区委还通过组织开展这项社会服务活动,不断总结成果和经验,并探索把社会服务与参政议政有机结合,拓展履职深度。他们在2013年区“两会”期间提交的集体提案《关于将渝中区人民路小学校打造成为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的建议》,被渝中区政协列为重点督办提案,不仅取得了良好的办理成效,还被评为优秀提案。“这不仅促进‘非遗’文化在下一代传承,也成为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社会服务、思想宣传工作相互促进、融合发展、全面提高的探索实践。”谭小兵说。

“非遗”文化扎根校园,让许许多多的孩子在“传”与“承”的过程中,经历了从毛毛虫到蝴蝶的蜕变——

作为重庆市首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定点接收学校,渝中区人民路小学的孩子们没想到他们有一天也能被甄选为川江号子、巴渝木偶、剪纸和巴将军传说故事的“非遗小小传承人”,甚至脱颖而出,成为舞台上耀眼的明星:从2013年至今,民进会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川江号子”代表性传承人曹光裕每周都会坚持到人民路小学为孩子们免费授课,让孩子们不仅能熟练演唱“川江号子”,还能深刻领会其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在他的带领下,孩子们唱着“川江号子”登上了央视《我要上春晚》和《中国民歌大会》的舞台,还获得了“第十四届蒲公英青少年艺术大赛金奖”……

如今,“非遗进校园”已成为民进渝中区委深入人心的社会服务品牌,而每一次活动都通过不同的主题,让文化遗产不断焕发着新的光彩。

在渝中区中华路小学,2017年“非遗进校园”活动就以“振兴中华传统工艺”为主题,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参加活动的10余位“非遗”传承人一边演示,一边为孩子们仔细讲解每一道工序和来由,讲述每一件作品背后意趣盎然的历史故事和传说。

看着孩子们阳光般灿烂的笑容,谭小兵感慨道:“发扬和传承传统文化,更多时候还应该让传统技艺回归日常生活,让孩子们能用眼看到、用手摸到,在心中播下尊重和喜爱的种子,才能永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