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7年06月09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专题
版面翻页
专题
04

合纵连横催生新动力

—— 秀山县加快规模农业向效益农业转型发展

峨溶茶园采茶

25万亩中药材、12万亩油茶、1000万只土鸡、9万亩茶叶、2万亩高端猕猴桃……秀山得天独厚的综合农业产能可谓振奋人心。

尽管坐拥名闻遐迩的五大特色农产品基地,但地大物博的秀山农业却没收到高回报的经济效益。面对“事倍功半”的投入产出比,秀山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全面推进农业转型,培育农业生产新动能,加快迈向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银花精选

传统农耕园区开发

“山那边有好地方,一片稻田黄又黄……”依偎在茫茫武陵大山,身处渝东南边陲的秀山是一望无际的广袤沃野和大片良田,这里也是传统农耕大县。

如果说守望家园的传统耕作是“一盘散沙”,那么集约化、产业化、市场化就是“聚沙成塔”。通过量变的积累,达到质变的转化。从各自为阵、以邻为壑的农户耕耘走向统一规划的园区开发,秀山农业经济开始迈出坚实步伐。

悠悠边城大地,高山、丘陵、平坝各占三分之一,秀山县因地制宜,分别打造了3个市级农业园区:即以丘陵为主的兴隆坳现代农业园区;以平坝为主的清溪优质粮油示范区;以高山为主的平阳盖、川河盖中药材示范园区。此外,10个县级特色产业园、30个乡镇特色产业基地、100个特色产业示范村星罗棋布地纵横其间。

秀山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坚持从地域特点、资源禀赋、设施基础和比较优势出发,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工作思路,规划“区域布局、集中打造、逐步实施、滚动发展”的进程部署,通过合纵连横,将土地资源、劳力资源、农用物资、生产设施等优化配置,组建依托特色资源的产业集群。县政府对应五大涉农主导产业组建了五个领导小组,分别由五位县领导牵头,设立五个办公室、五套班子负责实施。“山上栽花、丘陵种茶、平坝播谷、荒坡育桃、林下养鸡”的格局,已开始彰显出秀山全域农业开发优势的无限生机。

与过去传统封闭、自给自足的原始农产品大相径庭,产业化的批量农产品就是地地道道的商品。秀山县全方位开拓“公司+基地+农户”的产销门路,确保农业产业体系的组织化程度:客户通过网络等平台向公司预订,公司向基地订购,基地则向农户下达种植(养殖)任务,实行最低保护价回收,并签订产销买卖合同。如此环环相扣的基本流程已然同工厂企业大批量订单加工的生产链一脉相承,敲响了农业产业化大门。

截至目前,秀山县已培育市、县级龙头企业115家、专业合作社573家、家庭农场336个,农产品商品率提高到90%,形成了集约化大生产的骨架和脉络。

茶农的喜悦

规模种植上档提质

用工业化思维引导农业发展,其成果显而易见:目前,秀山县已在渝东南最大的平坝地区建立了30万亩优质粮油和24万亩生态蔬菜的“粮仓大本营”,为这个“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面完成粮食、生猪、蔬菜三大保供农产品提供了优越条件。与此同时,在丘陵地区营造辐射16个乡镇的9万亩茶叶、12万亩油茶、数万亩猕猴桃的庞大基地;并在高山地区构筑遍及22个乡镇的25万亩中药材产业带,而上千万只“林下养鸡”则覆盖全县27个街道乡镇。边城大地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0%,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

秀山被誉为“中国金银花之乡”,这里的金银花产业被纳入“重庆市十一五规划·资源加工专项”,鼎盛时期有超过20个乡镇的7万多农户从事金银花种植。但金银花种植大县并非金银花产业强县,耕耘收成的金银花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作为原料的初级农产品当然卖不出好价钱,唯有加快从大规模基地种植业向高端精深加工产业的升级转换,才能迈上高附加值的门槛。

2008年,秀山县政府正式出台《关于加快金银花产业的发展意见》,自此“金银花都”开始“变脸”,逐步形成“种苗栽植——鲜花采摘——加工提取——保健食品饮料——日化用品——医疗药品”的庞大产业链。创新驱动是金银花产业上档升级的引擎,从组建“金银花专家大院”到成立秀山银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县与西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重庆市中药研究院、重庆市农科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联手,深入开展金银花结构、成分、药理、功效等基础研究,开发精制成了“银天颗粒、双花冲剂、双花凉茶、花纪银花露、银花蜜炼膏、银铃含片、银花口香糖”等保健品、饮料以及清热调理药品等,并完成了绿原酸等金银花提取物的工艺创建,制造出了金银花大型机械干燥加工设备和金银花生产专用化肥。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作为边城的“花仙子”,秀山每年仅收获鲜花和干花产量就高达数万吨,呈现取之不尽的“金银花海”。由于深度加工能力受困,供给侧流程配置脱节,供需陷入结构性失衡。好在边城植根于号称“中药材宝库”的武陵大山,这里蕴藏着中药产业赖以生存的丰厚资源,对此,秀山县不再依傍金银花“一枝独秀”,而是从调整供给侧结构布局着手,在加快“消化”金银花存量的同时,优先开发黄精、白术、白芨、南苍术、颠茄等“秀五味”中药材示范基地,并打造百亿级现代中医药产业集群,从而扛起“武陵药都”的大旗。

作为重庆三大茶叶综合示范区之一,秀山的茶叶种植面积居全市第一。茶叶生产覆盖54个行政村共1.2万农户。按照该县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部署,秀山将打造成为“武陵茶都”。从规模种植到改良品种,从精耕茶园到深度加工,形成全县涉农第一特色产业链“一条龙”。作为边城扶贫攻坚的主导产业,秀山茶业发展探索出了产业托管、龙头企业先租后股、国营企业助推、农户自主经营等4种模式,得到了市农委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市推广。秀山茶叶在改造川小叶的基础上,大力引进福鼎大白茶、黄金茶、金观音等优质品种,并在传统毛尖绿茶经久不衰的市场格局中,改良研发了红茶、白茶、炒青绿茶、蒸清绿茶等数十个新型高端产品。该县同市农技总站、茶叶研究所相互合作,通过技术引进,带动茶叶加工企业创建标准化示范基地,已建成农业部标准化示范园1个,市级示范园5个,并规划建造填补武陵山区茶叶专业市场空白的“武陵茶城”。目前,已拥有15个茶叶商标(其中市级著名商标和市级名牌农产品各两个)的秀山茶叶产品先后在市内外茶博会获奖13次;2016年取得第六届“三峡杯”金奖、银奖,并赢得全市唯一的大宗茶类特等奖。2016年,全县生产干毛茶1260吨,实现综合产值3.1亿元,其中加工产值1.9亿元。茶叶产业覆盖22个贫困村3510家农户,人均增收1540元,全县18户加工企业中有4家成为市级龙头企业。2013年,边城洪安溜沙茶园获评中国美丽田园。通过全面优化茶业供给侧配置环境条件,秀山大搞“茶旅”融合,拓展延伸茶叶产业链,通过县国资办、县农委组建国有企业佳沃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租赁县农业园区3000亩土地,开辟风光别致的茶山旅游景区,并将搭建“武陵山区茶叶文化博览园”,深入发掘悠久茶文化的底蕴和内涵,让茶叶种植大县变身茶叶产业强县,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全面建成10万亩优质茶园,无性系良种推广率超过70%,名优茶制作机械化率达到100%,年产干茶7000吨,创造年产值15亿元,成为全市最大的茶叶基地县。

高附加值的产品并不等于高效益的收成,唯有站稳需求市场的脚跟,才能兑现真金白银。作为“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秀山农产品的销售早已突破传统的市场叫卖,登上了现代物流平台。率先同阿里巴巴签约合作的秀山农村电商网早已畅达四面八方;在全市首个挂牌运行的秀山物流园区,已开启四通八达的电子商务交易,其在全国首建的中药材天地网,把秀山的金银花、白术等大宗产品推向了大江南北,并拓展到海内外市场;作为边城“闺秀”的金银花,还在重庆市农畜产品交易所上市“出嫁”,引来了天南地北的众多商家。秀山已跻身“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榜单。

大棚蔬菜长势喜人 罗汉果

土鸡养殖 金银花收购现场

精耕细作 品牌战略

“细节决定成败。”秀山县扎实推进特色效益农业,就是通过精耕细作而大展拳脚。

边城大地要全面构筑武陵山区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就必须确保乡镇有主导产业,村社有特色项目,农户有增收门路。目前,该县以中药材、畜禽、茶叶、木本油料、果蔬等为支撑的“五大产业”已经覆盖100%的贫困村、97%的贫困户、92.5%的贫困人口。通过全方位布局“一村一品”的农业前沿发展战略,秀山县已建成银花(银杏)村15个、茶叶村20个、畜禽养殖村10个、柑橘村8个、蔬菜村15个,并将努力开创“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3—5个。

以特色为旗帜,以精品为标识,运用高科技,寻求高效益,创建高品质,这就是秀山县“品牌兴农”战略潜在的无穷价值。该县以“边城故事”“武陵遗风”两大公共品牌为引擎,在粮油和五大特色产业上大力培育企业品牌和产业品牌,逐步提升市场公信力和知名度。据悉,琳琅满目的秀山农产品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商标7个、重庆市著名商标5个、重庆市名牌农产品7个、有机食品认证11个、新培育农产品知名商标20个、新注册特色农产品商标200个、新增加“三品一标”认证上百个;秀山荣膺“重庆市无公害金银花产地县”“重庆市无公害土鸡产地县”等名誉称号。“秀山茶叶”取得农产品地理标志;金银花基地通过国家GAP认证;声名鹊起的“秀山土鸡”抢占先机,远销湖南、江苏、浙江等中、东部和沿海地区,以此为原料的第四代调味品——“调味鸡汁”走俏全国各地。

如果说,以品牌为引领的边城五大主导产业,早已成为秀山特色效益农业的“五朵金花”,那么依托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得天独厚的供给侧自然资源,秀山将开启创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打造城郊度假体验农业圈,以五彩缤纷的油菜花、李花、桃花、梅花及茶园、果园等为靓点,让繁花似锦的农业大观园锦上添花,绽放出多姿多彩的奇葩。(南苑 游子吟 荣荣)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