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7年06月09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荣昌折扇:竹之风骨润人心

□ 作者 记者 邓永宏 通讯员 唐晓莉

荣昌折扇

荣昌折扇,始于宋代,兴于明代,盛于清代,经历代艺人刻苦钻研、精工创制,逐步发展成为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传统工艺品。荣昌折扇集染色、粘合、绘画、雕刻和镶嵌等精湛技艺于一体,与江苏苏州的绢绸扇、浙江杭州的书画扇共誉为“中国三大名扇”。

荣昌折扇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绵延的折扇人家

生于1945年的王平浩已是满头银发,作为荣昌折扇的市级传承人,他自豪地列出了全家五代人做折扇的谱系:

第一代,太祖母王朱氏,生于折扇世家,靠制作折扇将襁褓中的祖父王家伦抚养成人。第二代,祖父王家伦,年仅20岁便掌握折扇全套操作技艺。第三代,父亲王德修,于1954年成立折扇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时,将全家生产折扇的家当、大小工具无偿捐献了出来。第四代,王平浩本人,自幼耳濡目染,随父母学习折扇技艺,1959年进入国营荣昌折扇厂工作。第五代,女儿王莉,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分配到折扇厂。

王平浩在折扇厂工作期间,家里很多人都曾一起做折扇,他说:“最多的时候,我们家同时有三代人在折扇厂工作——我父母、我和我老婆还有几个侄女。”

生于1964年的张文英,也是荣昌折扇的市级传承人。她也有一个做折扇的家族:外公古太忠曾经以做折扇维持生活,父母都曾是荣昌折扇厂的工人,自己1981年被分配到折扇厂捆扎车间。在捆扎车间,她学到了过硬的技术,同时自己专研折扇工艺并不断调整与创新,又把技术传授给了徒弟——廖水琼。

在荣昌做折扇的人当中,能这样列出一个谱系的还有很多,比如,陈子福、范正贵、李开军……这也是荣昌折扇能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关键所在。他们,仿佛是生命力极强的根,代代相传,为荣昌折扇这棵大树提供给养。

无愧的折扇人生

“一扇在手,气清不凡……题墨抒怀,妙言赏心,丹青寄趣,草虫鸟虾……”这是王平浩近期在《中华辞赋》上发表的《荣昌折扇赋》。作为中华诗词学会和中国楹联学会的会员,他最大的兴致就在于吟诗作赋,但折扇却是他一生最重要的烙印。从14岁正式进折扇厂算起,直至2000年退休,整整41年。

这期间,王平浩先后学过糊扇、杂工、割纸等技艺,做过质捡员、车间主任、厂工会委员、采购员、生产科长、供销科长、业务科长。折扇制作的16个工段145个操作工序,他都熟悉。

那个时候,王平浩的家就在车间外面。从车间走回家,一分钟都用不了。但特别忙的时候,王平浩总是会让妻子把饭从车间窗子递进来,站在窗边把饭吃完,然后马上回到工作岗位上,继续工作。“几乎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恨不得把睡觉的时间都用来上班。”

天道酬勤。艰辛付出之后总有回报:

1979年,他将原民航扇印花图案进行排版设计改进,不但提高了裁割工效,而且裁下的扇面都能超过一百九十度以上,同时还节约了资源;

1982年,他为重庆杂技团出国演出研制独有的双开魔术扇,成为个人专利;

1982年,他打墨烟、兑胶水,试制出第一批“胶水扇”,后来投入批量生产;

1989年,他与人合作,反复试验,解决了舞蹈绸扇渐变色的难题。此工艺沿用至今……

在荣昌城内的一条小巷,一间不大的门店上挂着“荣昌折扇厂”的牌子。张文英用一把特制的小刀,在店里打磨着折扇。她被包围在不同大小、不同材质的折扇之中,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香气。

“荣昌折扇厂”这块招牌是作为无形资产,被张文英的同事兼好姐妹尹春莲买了下来的。她请回老工人做折扇,以此延续这道纯手工艺。现在,尹春莲是厂长,张文英是员工。

此前,“荣昌折扇厂”还是集体所有制的时候,张文英是厂长,尹春莲是员工。作为公有制时期的“末代”厂长,张文英变卖了整个厂,为职工购买了保险。

所以,这个店面与其他制作折扇的店面不同的地方在于,你能在墙上的照片中,见到曾经的老艺人、老厂长,还有峨眉电影制片厂拍摄折扇的现场……

张文英用利刀削去折扇上的瑕疵,用手掌磨光扇骨,动作娴熟(如图)。虽然手指关节有些变型,手掌因老茧而显得粗糙,但她还是在细致地完成一道道工序。仿佛,从她手中出一把劣质的折扇,就是莫大的耻辱。

摆在张文英眼前的折扇,是北京的一家歌舞团定制的,舞蹈扇目前还很有生命力。在她记忆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荣昌折扇的辉煌期,那时,飞机上、火车上、银行里,都有荣昌折扇的影子,所接的订单特别多,一天到晚忙不过来。

文化里的折扇未来

荣昌区群众文化副研究员廖正礼退休后,就在荣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发挥余热,对荣昌折扇了如指掌。他说,随着纳凉功能的弱化,折扇更多的价值体现在观赏和收藏上。“要实现这种价值,必须提升文化内涵。”

当前必须面对的现实是,荣昌折扇市场小,从业人员少,劳动强度大、回报低……“要想改变现实,就得从扇面图案、造型、材质使用等方面突显文化内涵,以品牌占领市场,以创新求发展。这样才能站得住脚,走得更远。”荣昌一些有识之士在这方面做了不少探索,并积累了成功经验。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