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青山绿水 做强旅游扶贫
—— 香港特区全国政协委员来渝考察侧记
本报记者 程卓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巴江江水色,一带浓蓝碧”“高唐几百里,树色接阳台”……重庆独具魅力的自然景色,让无数文人墨客为之留下了绝美诗句。如何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庆走出了一条依托生态旅游,促进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这给日前来渝考察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全国政协委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点赞生态旅游扶贫开发
“没来重庆之前,我对重庆了解不多。此次考察,让我发现重庆在科技方面不仅有了很大的发展,旅游业也具备很多优势条件,真是有山有水有潜力。”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谭耀宗说。
虽然考察期间一直下雨,但丝毫不能阻挡考察团前行的脚步。委员们穿着雨衣或打着雨伞,深入武隆和万盛两地,了解当地生态旅游扶贫开发的情况。连续几天的冒雨考察,步行了大约8公里左右的路程,但大家纷纷表示不虚此行。
武隆仙女山和万盛黑山谷有着清新的空气,以及避暑纳凉的天然优势,不仅让考察团委员们改变了对重庆“火炉”的印象,也让香港中国旅游协会名誉会长杨孝华委员对重庆旅游发展的思路感叹不已。他说:“1980年我开始在香港从事旅游业,当时内地跟旅游部门不重视国内旅游,主要鼓励外国人到中国旅游。三十多年后,重庆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扶贫开发,将旅游产业发展的位置放得这么高,可以看出重庆在旅游发展新思维上下了功夫。”
“这次考察看到了重庆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一二三产业的互相融合,构成了一个生态扶贫的良性循环。”香港真光中学校董会主席王敏贤委员说。
拓宽生态旅游扶贫空间
“此次考察,我们看到重庆生态旅游从硬件到软件,都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道路绿化、配套设施、厕所卫生等都已经做得非常好。”深圳海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涂辉龙委员表示,在看到重庆生态旅游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发现旅游内容的单调。他认为,武隆天生三桥、万盛黑山谷的风景虽然得天独厚,但是游客前来只能欣赏美景、避暑消夏,少有其他旅游配套项目,旅游资源的利用率不高。
涂辉龙建议,增加配套旅游项目,丰富旅游内容,“比如增加养生、医药、体育休闲等旅游项目,同时也要重视宣传,加大对旅游项目的推广力度”。
汉生堂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嘉音委员也认为养生养老服务项目十分契合重庆生态旅游的发展。她说:“重庆是川药和渝药的集中地,天麻、黄连常用大众药材产量很大,如果将养生、保健、中医药与生态旅游结合起来,既能带动当地生态旅游发展,又能带动当地老百姓就业。”
“只要旅游服务做得好,旅游业就能做得好;基础设施能赶得上,游客就会来。”香港立法会前议员陈鑑林委员此行还特意到每个旅游景区的小卖部进行了考察,对于考察结果他表示遗憾:“小卖部只有萝卜干、菌干、茶叶三种商品,没有当地特色。旅游点应该售卖一些有特点的当地特产,才能吸引游客。”
在参观考察万盛丛林菌谷项目时,香港泉盛贸易公司董事长白水清委员看到菌棒上生长出一朵朵新鲜的蘑菇,却受限于保质期短暂的困扰,“建议重庆加强对特色食品的加工和研发,菌类健康食品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转变旅游观念,拓宽旅游发展新思维,让群众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贫困地区的绿色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注重旅游产品的开发,就是促进贫困地区群众就近实现增收致富的一条捷径。”委员们表示,港渝合作源远流长,希望通过此次考察,进一步扩大两地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丰富合作内容,为重庆生态旅游扶贫开发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