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半岛更美丽
1997年—2017年,重庆直辖的脚步整整走过了二十年;
1997年—2017年,我记录半岛变迁的经历也满二十年了。
二十年来,重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位于主城的渝中半岛同样也变得更加美丽。为了这些改变,渝中区政协委员们付出了无数心血,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作为一名政协工作者,《重庆政协报》的通讯员,我也用自己的笔记录下了身边的变化。
十年同行,共创辉煌
1997年12月27日,解放碑步行街中心购物广场竣工开放了。
看着这献给直辖市的第一份新年礼物,我思绪万千。记得1994年的解放碑地区,道路狭窄、管线纵横、人车争流、矛盾突出,严重影响市容市貌和商贸发展,渝中区政协针对这一问题,前瞻性地提出了提案《关于修建解放碑步行街的建议》。此后连续四年,区政协锲而不舍地用提案、大会发言、专题协商等方式反复呼吁。1997年6月,区政协意见终被市、区政府采纳,8月,步行街广场建设开工。激动之余,我拿起笔,写出了《解放碑步行街新年呈新景》的通讯,记下了这一全过程。这篇通讯先后刊登在1998年1月的《人民政协报》和《重庆政协报》上。
步行街建好了,委员们并未就此止步。此后的日子里,渝中区政协都将此课题纳入协商调研范畴,先后就步行街的管理、CBD建设、打造总部经济、发展楼宇工业、建设金融一条街等提出建议。我也将委员们对步行街的关注和建议记录下来,先后发表了《将解放碑建设成西部第一街》《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倾力打造总部经济》《加强中央商务区建设》等文章,为步行街的发展鼓与呼。
2007年12月27日,已退休的我应邀参加解放碑步行街开街十周年庆典,与步行街同行的点点滴滴再次浮现眼前,我挥笔写下《十年同行,共创辉煌》一文,介绍了解放碑十年的发展变化,记录了在委员们精心呵护下,解放碑终成“城市名片”的一件件往事。这篇文章被配上现场图在《重庆政协报》头版头条刊发,还被评为当年“宣传政协好新闻”二等奖。
奔走呼吁,会馆“重生”
位于重庆“九开八闭”十七座城门中重要水码头的东水门旁的湖广会馆,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从各地迁来重庆的移民在会馆里“迎麻神,聚嘉会,襄义举,笃乡情”。会馆为维护重庆的稳定,为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随着时光流逝,会馆风光不再,被改做民房、仓库、工厂……为了让会馆早日重现辉煌,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起,渝中区政协委员们就通过提案、建议案、视察、调研等各种形式为会馆的保护奔走呼吁,积极建言献策。通过15年的不懈努力,湖广会馆修复工程被列入直辖后重庆市制定的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2003年,会馆被列为“亚太市长峰会”项目,同年12月,市、区两级政府共投资1.1亿元,开启了湖广会馆维修工程。
2005年,修葺一新的湖广会馆正式对外开放。这一沉睡数百年的古建筑群,好似一颗镶嵌在长江边的璀璨明珠,以其厚重的历史底蕴,重现了古城繁华商埠的场景。会馆先后被授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A级旅游景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等。
兴奋之余,我写下了《十五春秋鼓与呼,百年会馆展新颜》的长篇通讯,在《重庆政协报》一版分两期刊登,同月,还被《人民政协报》转载。
如今,每当我走进这气势恢弘、造型独特、雕饰精美的国内现存最大的移民会馆,自豪之感油然而生,不禁为直辖市的各级领导高瞻远瞩,斥巨资修建一流文化设施的果断决策而欣慰。
历史掌故,催生新城
2002年5月25日,我的《话说化龙桥》一文被报社采用,在这篇不长的文章里,介绍了一个传说催生一座新城的故事:
1999年春末,香港瑞安集团董事长罗康瑞先生决定来渝考察。为了帮助罗康瑞先生全面了解情况,下决心来渝投资,市、区有关方面作了充分的准备,除了优惠政策、投资环境等硬件,还特地对化龙桥地区的历史和风土人情作了详细了解,以便投资方决策时多方参考。
1999年6月的一天下午,时任化龙桥地区建设筹备指挥部副指挥长的渝中区政协副主席刘成金找到我,要求为他提供有关化龙桥地区的历史掌故并告之了我用途。为此,我专门查找了相关资料,了解到民间流传的关于化龙桥的美好传说,并把这个传说故事及时转述给刘副主席。同时还告诉他,当地除了有化龙桥的优美传说,还有虎头岩、龙隐路等地名,真可谓“藏龙卧虎”之地。
几天后,刘副主席高兴地告诉我,洽谈效果非常好,罗康瑞先生一行除了被重庆市委、市政府招商引资的决心和气魄所感动,还对该地区的历史故事很感兴趣,认为此地“虎踞龙盘”“人杰地灵”,十分适合投资,他们答应再派专家前来详谈。
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终于传来和瑞安集团签约的好消息。不久,该地区大规模的拆迁工作拉开了序幕,在渝中区较为贫困的西部地区,一个崭新的现代化新型小区——重庆天地,由此开始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