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7年06月23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副刊
版面翻页
副刊
03

笺稿家国 梦魂之约

——中篇小说集《烟消云不散》自序

□ 作者 余德庄

数十载文字生涯,涉猎文体驳杂,除了诗歌暌违已久,小说、散文、纪实、评论、随笔等皆未断习作。但最为属意的还是小说,喜爱这种关注时代社会,亲近世情人生,对作者的阅历、才识和想象力确乎也更具挑战性的文体,迄今已有200余万字的小说作品问世,包括4部长篇,20余部中篇和若干短篇,占逾全部作品的半壁江山。

我的创作其实是从散文起步的,最早可以追溯到1966年初到西双版纳时激情写就的一篇走访哈尼山的万字散文《勐宋纪行》,写好后却无勇气也不知往何处投稿,只在亲友中传阅后便锁于箱箧,后来的一些诗文习作也多是这种归宿。直到1971年,才终于在云南省文化局主办的《文艺战讯》上发表了第一篇散文《哨兵的眼睛》。因其发表后即被选入云南省初中语文课本,直接促成了我的命运转变,从一个普通支边知青调任云南日报副刊编辑。尔后发表的散文、诗歌习作渐多,但对小说却始终未敢轻叩其门。直到1977年云南大学将我的散文《创业者的情怀》选入中文系教材之后,才下决心另辟天地,尝试小说创作。起初仍十分谨慎,只敢写一些或可称为准小说的故事类作品,散发于《云南群众文艺》等刊物上。

1979年发表于《滇池》的短篇《无言的界碑》,是我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小说。该作发表后引起关注,并于同年荣获改革开放后的首届云南省文学奖,使我对小说创作的信心大增。也是在这一年,我回到家乡重庆,成为《红岩》杂志的小说编辑。

时值中篇小说在文坛上异军突起,受其影响,我于1980年写下第一部中篇《悲哀者和幸福者》,《滇池》于同年连载了这篇小说。尔后我一鼓作气地先后在北京《十月》,安徽《清明》和陕西《绿原》《文学家》等期刊上的发表了《红玛瑙》《呵,甜蜜果》《华街陋巷》和《同舟的人》等中篇。

1986年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第一部中篇小说集《同舟的人》。早年结识,后来一直关心我创作的冯牧先生在为该书所作序言《欣喜之余的遐想》中写道:“最近几年,作家仿佛找到了自己生活的根,以及发挥自己创作才能的较为适宜的艺术形式。”同时告诫说:“文学创作,永远是一个追求的过程,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对于余德庄来说,生活和艺术的道路还很长,更加艰苦的跋涉还在未来。”给了我以极为宝贵的鞭策。

80年代中期,我开始涉足长篇小说创作,并于1988年发表并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忧魂》,该作于翌年荣获第二届四川省文学奖。在长、中、短篇都尝试之后,对于小说创作终于有了一点心得。

1992年,我的第二部中篇小说集《陌路相逢》由重庆出版社出版;1997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海噬》;2002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太阳雨》(《十月》选载,并获第二届重庆市文学艺术奖);2008年《大家》杂志全文发表了《梦中的三叶树》。

在写小说的同时,我并未放弃其他写作,多年来陆续发表和出版了几乎与小说等量的纪实、散文、评论等非小说类作品,它们和小说一起构成了我的个人作品群落。

2011年,《中国作家》头条推出《铠甲岭轶事》,《小说选刊》和《中篇小说选刊》又同时选载,这迎来了“又一波中篇喷发期”(《小说评论》主编李国平语)。

作为我的第三部中篇小说集,《烟消云不散》保持了与前两部集子同样的选稿原则,即所有作品都为第一次入选。集子内所收的9个中篇,《铠甲岭轶事》《村邻》《扒江佬》《青牛石》《金眼罩》和《命硬女人》均发表于《中国作家》,《恍惚》《异色》和《烟消云不散》分别发表于《当代》《四川文学》和《红岩》。俗话说“一娘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这部集子也刚好是九部作品,自感与前两部集子相较,在题材选择,内涵开掘和艺术探索上都涉入更深,用功更笃,在创作中亦有一些新的感悟。

对于文学,我始终怀有一种既神圣又亲切的情感。传统文化的自幼熏陶和近现代中华民族艰难图存,奋发崛起的历史,以及国家民族命运与家庭个人境遇密不可分的切身感受等等所迸发出的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对文学理想的憧憬,乃是我们这一代众多作家的精神滥觞。

文学作品产生于作家对于纷纭复杂的社会生活的感性洞察和理性升华。我的小说题材大多源自人生阅历中的一些挥之不去的情感触动和心灵纠结,小自个人家庭,朋辈友好,大到国家民族,人类世界,在时代巨变的大背景下所呈现的世态人心,爱恨情仇,生离死别,正气悲歌,崇高卑琐等等,在内心里积聚发酵,涌动激荡,人性的深邃和复杂,人生的莫测和意义,人世的沧桑和未来等等困惑和向往皆隐现其中,促我寻幽探秘,驰骋想象,及至文思喷发,进入创作状态。而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思想碰撞之烈,感情搅动之深,常常犹如经历炼狱,在字里行间留下自我情感重审和精神救赎的斑斑痕迹。不管这些文字能走多远,都永远牵连着我的心,不少篇章即便是在发表出版多年后重读,仍感怀如初,甚至唏嘘难抑。它们已然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当然我也希望我的作品能够有缘与读者的心灵邂逅,并带给他们以审美的愉悦和人生的暖意。

据说,“一切都会成为过去”是世界上最具杀伤力的一句话。古往今来,无数英雄豪杰和平民百姓都曾为之一声叹息,抱憾殊深。一个作家能够以自己的作品在人类心灵情感的沟通和记忆中留下些许痕迹,不是一件饶有意义的事情吗!《烟消云不散》写的是一个与滇西抗战相关的故事,也是一个讲述“已然消失”和“永恒存在”的故事,用《烟消云不散》为这部集子冠名,正是出于这种感念。

弱冠远游,追寻文学;笺稿家国,梦魂之约;一路跋涉,忧乐悲欣;老而弥笃,多情笑我!

谨此为序。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