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阳巴阳镇:果旅融合助脱贫
“要是没有政府的产业扶贫政策,扶持我种植枇杷和柑橘,别说现在住上楼房,恐怕日子都过不下去啰!”在云阳县巴阳镇巴阳村4组,2015年就已经脱贫的建卡贫困户曾以明,坐在自家二层小楼前一个劲儿地感慨。
曾以明是2014年的建卡贫困户,10多年前头疼因没钱治疗拖成了神经性头疼,常年吃药,七八十岁的老母亲又是老年痴呆,两个女儿在外上学,老婆在家务农,家里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全家生活很艰难。
自从纳入建卡贫困户后,当地政府“因户施策”帮助曾以明种植枇杷和柑橘。通过当地政府每年多次组织的技术专家上门讲解和培训技术,曾以明学会了品种改良、修枝、施肥、打药、疏花、疏果等技术,收成一年比一年好,并靠此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现在我家里种了6亩枇杷和柑橘树,今年仅卖枇杷就收入了4万多元,日子比前些年不知好了多少倍。”曾以明满脸幸福地说。
在巴阳镇,像曾以明这样靠发展产业脱贫的贫困户比比皆是。
近年来,巴阳镇充分利用生态屏障建设机遇,坚持走生态经济产业化发展之路,积极把生态资源转换成经济优势,立足镇情实际发展特色生态产业,并将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全力助推农民走上共同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因地制宜兴产业
巴阳镇生态环境优越,气候适宜,特别适合栽植枇杷,加之当地有栽种枇杷的传统习惯,当地农户一直在枇杷产业上做文章。近年来,为做大枇杷产业,巴阳镇政府积极引导农户对土枇杷进行改良嫁接,发展成为优质枇杷品种,使巴阳成为名副其实的“枇杷之乡”,成为云阳有名的水果大镇。
“我们坚持把枇杷、柑橘作为农户增收的主导产业来抓,通过几年的发展和精心管护,枇杷、柑橘产业已初具规模。”巴阳镇相关领导介绍,目前,全镇枇杷、柑橘种植面积达2.6万余亩,其中枇杷1.1万余亩,年产量6000吨,产值4000万元,改良枇杷2000亩,精细管理3000亩,枇杷优质率达到80%;柑橘1.2万亩,年产量8000吨,产值3500万元,给果农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年收入过万元的农户数不胜数。
在做大枇杷、柑橘产业的同时,巴阳镇以永望蔬菜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全社会员有500余户,基地面积达200亩,建设大棚20个。目前,该镇天山、双峰、永利、望丰等四个村流转土地1000余亩,种植蔬菜和清脆李等水果。全镇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发展种植大户300多家,面积达5000多亩,养殖专业户达50多家,其中中蜂养殖达到了3000箱。
据了解,巴阳镇还不断筑牢产业发展平台。目前,全镇已组建专业合作社30个,农业开发公司3家,成立家庭农场43个。成立镇级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站1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3个,培育经纪人300多人,在全国10余个省市建立水果批发点100余个。同时,通过每年举办枇杷节,做大做响了“巴阳枇杷”品牌,近五年慕名而来的游客达30余万人,为全镇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转型升级旺产业
坚持生态优先理念,把“生态+”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大力倡导循环经济,积极发展特色效益农业,这是巴阳镇在转型升级发展路上的坚定选择。
“未来五年,我们将围绕县上‘3+2+X’产业布局和‘两廊三带’空间布局,继续调优产业结构。”巴阳镇相关领导表示,该镇将用好涉农资金,做大盘强枇杷、柑橘两大主导产业,分别建设标准化现代农业示范园500亩以上,建立巴阳长江沿线优质枇杷、柑橘经果林走廊带2000亩;并抓好蔬菜、葡萄、李子等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打造连片产业园李子1000亩、冬枣500亩。
同时,当地积极引进水果贮存、初加工企业,延长水果产业链条,大幅提升水果附加值。并鼓励规模化、标准化经营,积极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力争培育种养殖大户50户以上,因地制宜发展“猪(牛)—沼—果—游”等模式的循环经济,推行“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生产经营模式,组建专业经济人队伍,负责农产品信息收集、技术指导和销售,提高市场竞争和产业效益。
此外,当地还推进农业品牌战略,严把品种品质关,积极申报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提高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提升产业效益。未来五年,该镇将利用“天生云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优势,争取申报巴阳枇杷“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GAP认证、生态原产地保护,争取申报创立著名商标1个、驰名商标1个和名牌农产品2个以上。
据了解,巴阳镇还将按照“以果兴旅、以旅促果”的方向,按照“景区景点、全域全季”的思路,从满足游客“夏季纳凉、冬季赏雪、四季品果”的需求出发,推动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争创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该镇将利用巴阳位于“万开云”板块腹心地带的区位优势,坚持实施果旅融合发展,深入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打造云万路“路边经济”,销售水果及农特产品;通过发展农家乐、果家乐、家庭农场,让游客在巴阳可摘果、可娱乐、可吃住,实现“游客高兴、群众增收”的目标。(程良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