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田里的生态致富路
—— 荣昌区政协助力稻田综合种养小记
通讯员 唐晓莉
眼下,正值水稻抽穗扬花期,稻田里一片清香。
在荣昌区河包镇黄檀村,村民龙吉果家的近3000只稻田鸭,成群结队地在绿油油的稻田里欢快地觅食、嬉戏,一幅美丽的生态田园画映入眼帘。
稻鸭共养,这是荣昌区今年正在试点的稻田综合种养技术。而这背后,跟荣昌区政协的一件协商民主专报紧密相关。
助迈试点步子
“我们在调研时发现,水稻田里大有‘文章’可做。”荣昌区政协农业委主任雷作伟介绍,近年来,不少地方通过项目扶持、示范带动、技术培训等方式,加大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推广力度,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荣昌区在这方面还比较薄弱。”雷作伟说,如何建立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精细、立体、科学、生态种养系统,让农户摒弃依靠化肥、农药种稻,真正享受到农业科技带来的实惠,是区政协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为此,区政协组织委员就稻田综合种养开展专题调研,形成《关于推进荣昌区稻田综合种养的建议》,并以协商民主专报的形式,向区委、区政府提出“研究探索种养共作模式,或稻-鱼,或稻-鸭,制定实施方案,确定种养面积规模,制定技术标准,完善稻田改造利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支持”等建议。
该专报引起了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很快,区政府决定在7个镇街先试点、再推广,龙吉果就是试点“稻鸭共养”的养殖户之一。
助解资金瓶颈
“多亏有了区政府的扶持政策,才坚定了我创业的信心。”说起创业当初的担忧,龙吉果记忆深刻。
他告诉笔者,虽然自己有一点养殖经验,但是修整稻田、购买鸭苗、搭建鸭舍需要不少资金,让他感到了很大的压力,曾一度打起了“退堂鼓”。
但很快,龙吉果的顾虑就被打消了。根据区政府出台的试点政策,试点面积达到200亩,并达到建设要求,就可享受每亩500元的补贴,最高可达10万元。
看着家门口硬化的村道,连片的稻田里矗立的鸭舍,龙吉果高兴地说:“稻鸭共养,铺设了农户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我们在撰写建议时,特别强调了扶持政策的重要性。”雷作伟说,建议明确提出,对按规范标准建设并验收合格的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区,按照500元/亩给予补贴;对连片实施稻田综合种养100亩以上,按照200元/亩补助,并从第二年开始连续三年给予100元/亩的基础设施维护费补助。
持续发力圆梦
“鸭子投放的量不能太多,一亩不要超过15只。”7月11日,荣昌区农委、区畜牧局的技术专家来到龙吉果的家中,手把手地向他传授稻鸭养殖技术。
“稻田生态种养这种模式可促使亩收入提升一倍以上,如果今年示范成功,明年准备大力推广。”区农委负责人谢勇介绍,此次试点涉及河包、仁义、安富等7个镇街9户农民,其中有5户选择养殖稻田鸭,均能在7月中下旬上市。
在荣昌区政协主席陈震心里,即将上市的稻田鸭,就是区政协履职成果的最好体现,“我们将继续围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言献策,为加快推进荣昌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进程积极贡献政协力量,让村民走上生态绿色的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