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勇:待到葡萄成熟时
◆ 大足区政协委员
◆ 大足区铁山镇宣传统战委员
◆ 2012年大足区首届劳动模范
盛夏七月,正是葡萄成熟时节。随着7月6日大足第十届葡萄旅游文化节在大足区最西端的小镇——铁山镇拉开序幕,400余户当地葡萄种植户的脸上再次挂满了丰收的喜悦。
如今,铁山镇已经依靠葡萄种植,成功探寻出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径。铁山葡萄从最初的20亩,发展到了现在的8100亩,品种也从单一的巨峰,发展到了巨峰8号、巨玫瑰、紫乳、红芭拉多、夏黑等20余个优良品种。目前,铁山葡萄已销往重庆各区、四川及贵州等地,年产鲜食葡萄1万吨,产值达8000余万元。
铁山葡萄能有如今的发展,离不开一个人,那就是大足区第二届政协委员——卿勇。
弃笔从农
41年前,出生在大足高升镇一户贫困农民家庭的卿勇,从小便跟着父母下地干农活。种过水稻、玉米、柑橘等多种传统农作物的他,深切体会过其中的艰辛。为了改变命运,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枯燥生活,卿勇发奋学习。最终,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重庆市农业学校。
“当时非常高兴,因为能上中专在我们镇已算高学历了。”而更让卿勇开心的是,他分配到的专业是文秘与档案,“这就意味着毕业后不用再下地干农活,而是坐办公室。”这让卿勇无比地憧憬。
1997年,卿勇终于盼到毕业,幸运再次降临到他头上。“那时我们还是包分配,我恰好被分回了大足,且就在和我家相邻的铁山镇,在镇政府的党政办从事文书工作。”1年多后,由于工作认真出色,卿勇被调到铁山镇农技站当起了站长。又过了几个月,镇里决定将农技站等部门整合,成立农业服务中心,卿勇则出任中心主任。
官职升了,但压力也大了。“我虽然出生在农民家庭,也干过农活,但此前从未系统学习过农业知识。”卿勇说,在农业服务中心任职后,帮农户解答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各种困惑是家常便饭,如果自己都不懂,怎么说得过去呢!于是,面对压力和挑战,卿勇开始恶补病虫害防治、肥料选用等农业专业知识。“不懂就问呗。”卿勇买来大量书籍自学,不懂就虚心地向上级农业局的专家们请教,同时也向农民们讨教实践经验。
经过两三年努力学习,卿勇对农业知识有了系统了解,对农业生产也有了新的认识。
取经龙泉驿
2002年夏天,在铁山镇建角村众多绿油油的玉米地中间,出现了一片挂满紫艳艳葡萄的葡萄园,这是谁在另辟蹊径呢?原来,这是建角村一个在成都做生意的老板,将成都龙泉驿的葡萄引种回了家乡。“那时葡萄卖2、3元一斤,一亩能产两三千斤,产值近万元,而一亩稻谷产值最多只有几百元。”看着那片20余亩的葡萄园获得丰收,且经济效益大大超过了同等种植面积的玉米等传统作物,时任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的卿勇就想,不论从经济效益还是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种植葡萄都是个不错的选择。于是,他积极向镇党委政府建议,在全镇大力发展葡萄种植,帮助群众脱贫致富。
但这葡萄该如何种?大家都没什么经验。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卿勇通过联系那位从成都返乡种植葡萄的老板,得到了学习渠道。
2003年春节刚过不久,镇党委政府便决定派几人先去成都龙泉驿学习葡萄种植管理经验。卿勇顾不上家人反对,积极申请加入学习队。“那时我的小孩只有1岁多,而学习可能一走就要好几个月。”最后,在卿勇的坚持下,当年4月,他还是和另两名同事踏上了前往成都龙泉驿的取经之路。
到了龙泉驿,卿勇一行去到一户葡萄种植户家中,开始了“打工式”学习。他们吃住都在种植户家中,从4月葡萄刚发芽,就每天跟着到田里干活;不下田时,卿勇就在农户家学习查看其使用的农药,查阅病虫害防治等相关书籍。直到同年9月底,在全程参与完整个葡萄种植及销售过程后,卿勇一行才学成归来。期间,卿勇也多次请家人到龙泉驿实地参观感受。最终,卿勇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并在他回乡的次月,顺利地筹借到近5万元的启动资金,率先承包下20亩土地,以自己的葡萄园作为实验基地,不断地探索起葡萄种植技术。
葡萄香满园
“前两年长苗子,几乎没有收益。”卿勇说,在这个过程中,他却始终很自信、很坚定。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三年,卿勇的20亩葡萄开始丰收,赚回了当年的管理成本。看到卿勇等首批葡萄种植户的葡萄长势良好,初获丰收,铁山镇不少群众络绎不绝地前去参观。
见群众的积极性逐渐提高,卿勇便向镇党委政府建议,动员积极性高、有一定经济意识和经济基础的群众到成都龙泉驿考察学习,增强他们的信心,改变他们传统的种植模式,与此同时,卿勇建议镇党委政府对新发展的葡萄种植户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没想到这些建议都得到了党委政府的采纳,且该政策一直持续到了现在。
在政策的助推和卿勇等人的宣传下,仅一年多时间,铁山镇葡萄种植面积就达到了600余亩,20多户群众参与其中。为了保护种植户的利益,卿勇借鉴从成都龙泉驿学到的营销经验,成立了大足区第一个葡萄专业合作社——重庆大足宝山葡萄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统一销售,可以避免价格竞争,还能稳定销路。”可这看似先进的模式,刚开始却碰了壁。“只有10户能接受合作社的模式,大部分人仍然想各自定价,自行销售。”无奈之下,卿勇只好再次亲自出马,挨家挨户去宣传其中的好处。通过多年努力,现在绝大多数葡萄种植户都加入了卿勇组建的专业合作社。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正当铁山镇的葡萄种植规模越来越大,加入专业合作社的种植户越来越多,种植户都盼望尽早丰收之际,2007年夏天,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没过了铁山镇几乎所有的葡萄种植地,部分葡萄很快开始裂果腐烂,卿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难道眼睁睁看着种植户们白白损失?卿勇不甘心。他立即自费四处跑销路、找老板收购还未腐烂的葡萄,并想办法联系上了西南大学园艺系的一位教授请教葡萄酒的酿制技艺,再向种植户们传授方法,以减少损失。如今,铁山镇不仅葡萄产值高,每年酿产的10万余斤葡萄酒还进一步延生了葡萄产业链,提高了附加值。
虽然卿勇现在已离开农业服务中心的岗位,但他仍坚持每周到田间地头,与种植户们进行交流指导。“以前他几乎天天都会到我家田里来给我讲解种植技术,现在我都跟着成了半个专家,也开始指导起其他新的种植户了。”铁山镇的村民王岗激动地表示,他选择辞去烟草公司的工作跟着卿勇种葡萄,是完全正确的决定。现在,他家的葡萄种植面积已达到40余亩,年收入比以前翻了几十倍。
面对村民的肯定,卿勇很是谦虚,“其实自己还做得不够,仅仅帮大家做了些技术指导。”卿勇表示,如今,他有幸被推选为了大足区新一届政协委员,他会在今后借助政协平台,更多地关注农业发展,更好地为葡萄种植户鼓与呼,进一步促进大足葡萄产业发展壮大,“待到葡萄成熟时,让更多群众走上脱贫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