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重庆“开窗”的人
—— 记市政协委员黄祖仁
2003年,怀揣一亿资金,黄祖仁离开已立稳脚跟的深圳,只身来到重庆寻找新的机遇。转眼来渝14年,他在重庆这片土地上已然成为业界领军人物,在实现事业发展的同时,也见证着重庆的发展。
为重庆带来“深圳速度”
第一次来重庆,黄祖仁是应邀参加某房地产项目的奠基仪式。此时的重庆已直辖5年,变化和商机在这座年轻的直辖之城不断上演。“我原本以为重庆就是一座贫穷的山区城市。”但当真切看到重庆时,黄祖仁才发现这座城市已经有了直辖市的新面貌,高楼林立、经济飞速,一切都在变化中成长。作为一位向来看中潜力,且在深圳发展20年的粤商来说,黄祖仁在重庆的飞速发展中更看到了巨大的商机。
在深圳奋斗、打拼了20年,黄祖仁的事业和家庭都已安定。可是重庆的发展变化深深吸引着他,乃至萌生了来渝发展的念头。
于是,黄祖仁毅然决定到重庆开始二次创业。他从自己熟悉的采石场和混凝土领域着手,在南岸区一个偏僻角落租下一间十多平米的民房,迅速安营扎寨、招兵买马,风风火火地开办起了混凝土公司。
在53岁的年纪开始新的创业,要勇气也要效率。不论烈日当头还是大雨滂沱,黄祖仁每天都在工地上盯着施工进程,和工人一起吃住,不敢有丝毫懈怠,时刻不离身的仅一把遮阳避雨的伞,以及一双塑胶筒靴。
那一次,他投资6000多万元,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建成两条HZS180、年产量达100万方的混凝土生产线,开始为重庆奥体中心和融侨半岛等重点工程提供混凝土,当年产值就近2亿元。这么短时间建立起生产线并投产,黄祖仁的“深圳速度”让业内人士大为惊叹。2005年,他创立的巨成集团年产值已达到4亿元,仅混凝土业务就已挤进重庆前三强。二次创业成功后,黄祖仁也开始了扎根重庆的新缘分。
给重庆打开一扇窗
巨成集团的办公楼坐落在南岸区的一栋写字楼里,公司楼上就是重庆广东商会的办公室。这也是黄祖仁在重庆另一个重要的工作场所,是他连接重庆与广东两地缘分的开始。
作为第三届、第四届重庆广东商会会长,为重庆招商引资,接待来自广东各区域的投资考察团是黄祖仁每月的工作内容之一。重庆广东商会也成为广东投资商了解重庆的一个窗口。广东投资商来重庆投资之前,必定先去商会了解投资环境、政策等各方面的信息。
来到重庆后,黄祖仁不仅将事业重心放在了这里,也将家人都接到了重庆定居。出生于福建的黄祖仁将福建看作第一家乡,把扎根奋斗20年的深圳看作自己的第二故乡,重庆在他心里已成为第三故乡。
在担任重庆广东商会会长期间,他看到了大批投资者涌入这座潜力巨大的直辖市。除了利用商会的平台,为广东投资者提供重庆的投资信息,他也成为重庆的宣传大使,“不管是来自哪个地方的投资者或朋友,我都极力向他们推荐重庆这座城市,重庆山好水好人更好!”
近几年,黄祖仁的招商引资工作不仅限于重庆主城。他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周边区县反而比主城更有竞争力和吸引力。
粤商向来以敏锐的投资眼光著称,越是刚开始建设发展的地方越有发展潜力。“区县配套设施逐步完善,道路交通便捷,投资成本更低,这些都成为更多外来投资落户区县的原因。”黄祖仁忙着联络两地企业的沟通,同时也帮忙落户重庆的广东投资者与当地政府等相关部门沟通。“以前都得靠自己寻找机遇,现在广东投资者有商会这样的平台,投资的环境和机会好很多。”
与重庆共呼吸
事业在重庆开始了新发展,黄祖仁也见证了重庆直辖后十多年的新变化。
“刚来重庆的时候,四公里的立交桥都还没有修好,很多道路也没有通行。”黄祖仁说,“现在回头一看,与十多年前相比,重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高楼林立,交通也更加方便,如今到周边区县大约一两个小时。再加上‘一带一路’、自贸区的建设,还有即将投入使用的江北机场T3航站楼等等,重庆未来10年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也有更多新的机遇。”
由于混凝土行业与城市硬件建设紧密相关,黄祖仁事业的发展从侧面也可以看出城市硬件设施的进步。对于未来重庆主城,以及周边区县的发展,黄祖仁充满期待。从办公室落地玻璃窗望出去,就是繁华的渝中区和南岸区,黄祖仁常常感慨:“虽然近几年行业竞争压力大,但是我对于第三故乡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除了利用在渝粤商和重庆广东商会会长的身份,加强商业贸易等方式带动重庆经济发展增速,黄祖仁也通过市政协委员的身份,时刻关注着重庆的发展变化。
组织重庆留守儿童飞往深圳与父母团聚共度中秋,向希望小学捐资助学……黄祖仁以个人和集团的名义多次参与扶贫、救灾、希望工程等公益活动,累计捐款达3200余万元。
带领企业发展,关注企业员工是企业家的责任,将这份关爱延伸至一座城,黄祖仁认为这是作为一名市政协委员,对重庆发展的责任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