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文化故事
市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对口协商文旅融合发展 忠县政协:专题协商忠州老城保护
本报讯 (记者 程卓) 如何提高文旅融合发展水平?培养文旅融合复合型人才,讲好文化故事,突出“古”的特色,吸引游客眼球!7月19日,市政协科教文卫体委组织部分委员、专家学者赴铜梁区,与市旅游局、市文化委以及铜梁区政府等相关单位部门,围绕我市文旅融合发展情况开展对口协商,为文旅融合发展困境献计破题。
突破人才瓶颈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和魂,要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人才是关键,这是委员们共同关注的话题。
“人才是文旅融合发展的第一位。目前古建筑等硬件的打造速度快,但是人才等软件的速度没有跟上。”张春新委员直陈不足。
市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副主任吴睫认为,文旅融合发展需要在人才上扩容,“目前重庆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文理科招生才200多人,全市只有2所本科院校和3所专科院校设置了该专业,人才培养的数量远远无法满足文旅融合发展的需求。”
“文旅融合涉及范围广,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或者各行各业专业人才的互相配合。”阎占斌委员说,“文旅融合复合型人才必须要懂市场运营、懂品质生活设计、懂建筑设计、懂景区服务管理,以及懂资本运作。”
针对重庆缺乏文化产业研究院,以及专门的文化产业人才库和专门的文化产业人才培训机构现状,张春新委员建议市文化委加强与高校、政协合作,“高校、政协人才资源丰富,不少专家学者在文旅融合方面有一定研究。”
找准自身特色
走进安居古城,充满异乡风情的福建会馆等古建筑,珍贵的历史遗迹,以及独具韵味的龙文化等风俗民情,让委员们赞不绝口。
“文旅融合就是利用好自己的文化,讲好自己的故事。”市政协常委梅忠智点赞道,“突出古城特色,就是讲好故事的关键。”
“如今很多古城打造的风貌千篇一律,缺乏自己的特色。”张春新委员认为,文旅融合发展一定要找到自身特色,而这个特色就在当地特色文化内涵里,“自身的特色才是生存的空间,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在共性中突出个性,才能走出自己的路子”。
梅忠智、张春新的发言,得到了市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副主任史若飞的赞同:“‘古’的建筑就是要有‘古’的东西留下来,要尽可能收集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物件融入古城中,通过这些有价值的物件吸引游客的眼球。”
以市场为导向
虽然铜梁区近年在文旅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仍存在文旅融合发展水平较低、文旅产品开发不足等短板。委员们管中窥豹,助力补好全市文旅融合发展的“短板”。
阎占斌委员研究发现,到2020年,文旅产业中的消费群体主要是以中产阶级为主、以家庭为单位,“我市打造文旅融合产业,就要以市场为导向,研究消费群体的需求偏好。”
“如今大部分古镇旅游都是围绕‘看’而进行,建议围绕民间文化、艺术手工等内容形成古镇艺术集聚区,让艺术家们现场进行艺术创作,游客也可以尝试体验。”周宗凯委员说。
市旅游局、市文化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积极吸纳委员们所提建议,精心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大力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形成以文化丰富旅游内涵、以旅游促进文化消费的文旅融合良好格局。
本报讯 (通讯员 付成于) “保护和传承忠县历史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加强历史文化街区规划建设,加大保护和开发力度,留住忠州老城的‘古’味。”近日,忠县政协邀请县规划局、文化委、橘城旅游公司等单位,围绕忠州老城保护开展专题协商,助力加快标志性历史文化街区规划建设工作。
留住老城的“古”味
2300多年的悠久历史,赋予了忠县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不仅诞生了巴蔓子、严颜、甘宁、秦良玉等本土历史名人,刘晏、陆贽、白居易、李吉甫等唐代四贤也曾忠州为官。尤其是忠州老城,临江岩摩崖造像、城隍庙、大府邸、苏家梯子等文物或遗址,更是体现城市发展历史的“活化石”。不少前来忠县的文物保护规划专家称,忠州老城是三峡库区其他任何地方找不到、不可复制的唯一历史记忆。
然而,忠州老城的众多文物和遗址,随着岁月的侵蚀,保护现状令人堪忧。近年来,忠县县委、县政府为加强忠州老城保护,多次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规划设计,但由于种种原因,保护开发工作一直未能得到实质性推进。
“忠州老城是乡愁,是记忆,是延续忠州历史文化的地标,保护忠州老城迫在眉睫。”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忠县政协全会上,特邀界委员在深入调研后,提交集体提案《关于忠州老城保护的建议》呼吁。
该件集体提案,引起了忠县政协主席陈加义的高度重视。经县政协主席会商议,决定把忠州老城保护作为今年的主席会专题协商议题,加大呼吁力度,让忠州老城焕发新的活力。
协商会上的“辣味”
“忠州老城是忠州千年历史文化的延续,保护、传承和利用好这块‘风水宝地’,不只是老百姓的期盼,更是政府的责任,建议县政府将标志性历史文化街区规划建设工作作为提升城市品位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协商会上,长期关注和研究忠县历史文化的县政协常委谢晓明道出了委员们的心声。
谢晓明的发言,引起了王琳委员的共鸣。她建议,要对老城区现存的文物实行抢救性发掘保护、修复利用,注意收集散落在民间的文物;加大保护和开发力度,让老城换新颜;适时启动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工作。
“祖先给忠县留下了这么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我们没有理由不保护和传承好。”县政协副主席、民革忠县工委主委唐代文直陈忠州老城保护面临的现实问题,她大声疾呼,“一定要通过有效的保护和开发,让躺着的资源‘跑’起来,形成忠县的优势资源。”
秦海庭委员为了使自己的发言更有说服力,特地在协商会前查阅了不少方志史料,做足了功课。他认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开发忠州老城要突出“忠文化”和“半城”特色,通过功能分区,打造三峡地区独具特色的“忠州半城”休闲旅游历史文化街区,建好承载忠义精神、反映移民生活的“博物馆”,打响“半城”文化品牌,唱响忠州。
……
委员们的发言,虽然充满了“辣味”,但却让与会的相关单位责任人听到了满耳的善意。
“我们将义不容辞地守护好忠州老城,在规划设计中充分融入忠州历史文化,把忠县建设成为具有历史文脉、文化内涵、时代气息的现代化城市,并抓紧启动,早日建设,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县规划局局长凌宏向委员们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