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申遗成功更珍贵的是保护意识
□ 作者 程正龙
在波兰举行的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申遗项目——“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通过了世界遗产大会的终审,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其后,中国申遗项目——“鼓浪屿”同样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至此,中国已拥有52处世界遗产,与意大利并列世界第一。
可可西里和鼓浪屿申遗成功的消息很快刷屏朋友圈,成为老百姓热议的焦点话题。一个是西北的“净土”,一个是东南的“明珠”,两大地区“申遗”成功,也意味着在遗产保护方面,我国交出又一份合格答卷。难能可贵的是,在申遗成功后,与以往担忧旅游价格上涨不同,这次更多是关于如何进一步加强世界遗产保护的声音。
无论是自然遗产,还是文化遗产,都是人类罕见的、无法替代的财富。因而,成为世界遗产的意义和影响是非凡的。换而言之,正是因为世界各国对文化、自然遗产的有效保护,彰显了“突出的普遍价值”,所以才能够让世界遗产成为人类珍贵的财富。
申遗成功,意味着对后期的相关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世界遗产名录不是一劳永逸的“终身制”,保护不力同样会有被“摘牌”的可能。可以说,世界遗产的申请与退出机制,也是基于保护的目的。从意识到行动,从规则愿景到落地,要让世界遗产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芒,保护工作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起点。
可喜的是,随着发展观念的转变,保护世界遗产成为越来越广泛的共识。中国的世界遗产不仅在量上不断增加,而且也实现了质的飞跃。在此次中国成功申遗后,各方着眼长远,为保护世界遗产献计献策,展现出强烈的保护意识。我们深信,这样的热情,必将转化成世界遗产保护的强劲动力。
录入:徐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