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让非遗“活”起来
本报讯 “建议政府举办培训班,扩大宣传。”
“建议建立传承人保护制度。”
“出台鼓励政策,明确主体部门的责任,加大资金支持。”
……
皮影戏、莲萧、月琴、竹琴、竹编、薅秧歌、鹤蚌舞、太安扯扯灯……潼南区的先辈们留下了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和丰厚历史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加强保护工作?近日,潼南区政协召开十届二次常委会就此进行专题协商。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对传承人的认定及保护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和关键。据调研,目前潼南一些掌握非物质文化技艺的传承人年事已高,一些技艺随着老艺人的去世而失传。“这对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魏平、廖先渝委员建议成立潼南“非遗调查工作组”,对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筛选,完善传承人信息,建立传承人保护制度。
“当前竹编技艺存在手工比较传统、品种单一、销售属于传统收购、传承人难找等问题。”卧佛镇竹编技艺已有100多年历史,出产的“竹麻草鞋”既透气、轻便、柔软、防滑,又具有防治脚气、烂脚丫的保健功能,但目前这项技艺的传承人仅50人。潼南区政协常委刘炼钢建议,政府应每年有计划地举办培训班,开发竹系列产品,扩大宣传,做好申遗工作。
“从目前来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力度不够,保护观念滞后,传承体系不健全,已影响到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潼南区政协副主席王保明表示,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但需要摸清家底,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建立考核机制、完善认定标准和工作程序,明确保护的责任主体部门,还需要其他部门镇街的积极配合以及政府的资金支持。
……
协商会上,委员们务实的建言,得到部门的积极回应。该区文化委表示,将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推动政府出台非遗保护和传承办法,构建区级部门、镇街及传承人联动体系,挖掘整理潼南非遗文化,对濒临消失的要及时收集,建档保存,同时,要成立领导工作小组,解决资金及后继有人等问题。(肖洪刚 李佩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