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7年08月08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车灯:婉转动听 喜庆秀

□ 作者 何莉 文/图

车 灯

车灯,是重庆的曲艺品种之一,在西南地区流传甚广,影响深远,又称“车幺妹”“幺妹灯”“车车灯”等。

民俗车灯历史可上溯自隋起唐盛的元宵节“闹花灯”民间活动。表演时,由男扮女相的“幺妹”站立车内,随着手执彩扇的“丑伴娘”的领唱和推车“车夫”或推船“船翁”的帮唱而起步摇摆、表演。其唱词多为即兴编排,四言八句。建国后,重庆民间艺人唐心林、孙清河等人在表演时加上道具“四页瓦”竹板和音乐伴奏,罗数等人将说唱曲调由单乐段发展为成套的多段式,将其腔调中“平句”上下句结构,发展为多达百十余句、用于演唱故事、人物的“车灯调”,催生了舞台表演的出场、亮相、台步、身段等的程式化,完成了从民间表现形态演变为舞台表演形式的传承发展。

2008年,车灯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街边卖艺完成曲艺启蒙

黄吉森,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943年出生在重庆江北。“从我记事起父亲就天天在磁器口码头说唱‘圣渝’(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现已失传)赚钱养家。虽然父亲是有名的说‘圣渝’艺人,但家里还是常常揭不开锅。我八岁、妹妹六岁就跟着父亲到街边集市或茶馆卖艺,每天天不亮出门,到天黑还不能回家。我们还常常去近郊的区县赶场,那时北碚、九龙坡、沙坪坝、南桐等地的场上都能看见我们的身影。路太远回不来,只能住最便宜的幺店子。那时的日子真不好过呀!”黄吉森对儿时的印象十分深刻。

“刚解放不久,百废待兴。父亲生病,我只好带着妹妹到南岸弹子石等地卖艺,挣钱回家买米。我记得唱的是宣传新婚姻法的词,我扮老汉妹妹扮女儿。”一来二去,黄吉森也习惯了这种卖唱生活,他和妹妹在街边或码头上找附近摊贩或好心人家借一根长板凳,站在上面敲起锣鼓就开唱。因人小嗓音又好,总能得到一些赏钱,日子也就这样一天天过下去了。“有一天晚上,我和妹妹收摊晚了,从海棠溪走到龙门浩坐船到储奇门,再赶路到朝天门坐最后一班船回江北。我一手牵着妹妹,一手提着装锣鼓的口袋赶路。天又黑,河坝鹅卵石又高低不平,我和妹妹跌跌撞撞地走,突然脚下踩到一个软绵绵的东西,用手一摸,哎呀!是个死人,真把我吓坏了。等上了船,我的心还在砰砰直跳。”黄吉森的曲艺启蒙就这样完成了。

进团拜师,学成车灯技艺

1953年,10岁的黄吉森考进了重庆市曲艺队(重庆市曲艺团的前身),因他声音洪亮,中气充足,吐字清晰,被团里安排到著名车灯艺人唐心林门下学习车灯。

黄吉森十分珍惜这难得的机遇,每天早早起床练功,在师父的悉心教导下,只用了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就登台演出了。但习惯了街头卖唱的他,对于舞台表演还很陌生。“第一次上台时,我唱的是歌颂铁路工人修建成渝铁路的《柏树拗过山垭》,紧张得手心直冒汗,差点忘词,还好总算完成了任务。”在师父的严格要求下,黄吉森边学边演,勤学苦练,每天都争取机会在舞台上磨练,日积月累,就成了学生队中的尖子之一。

1954年,黄吉森又拜四川金钱板大师邹忠新学习金钱板。邹老师传授的节目有《武松》《疑人偷鸡》等。在跟邹老师在重庆巡回演出期间,黄吉森按照旧时学艺规矩,为师父打开水、洗脸水,裹烟,泡茶……他的勤奋和真诚打动了师父。“唐心林、邹忠新二位老师把自己一身绝技都传授给我,让我终生受益。”时至今日,黄吉森对两位师父还心存感激。

“在漫长的学艺期间,老师管理严格,有专业课、文化课,还有实践的舞台演出,每隔两三天必须有新节目上演,十来岁的孩子要背大段大段的唱词,难免在舞台上出错,出了错就要受罚,用竹板打屁股。1955年后取消体罚,就改写检查,在化妆室贴上一周,自己看了都不好意思,心想下次一定不要再出错,可越这样越容易出错……或许这就是一个学生成长中的必然过程吧。”说起这些陈年旧事,黄吉森显得有点不好意思。

变声转行,练就一专多能

1959年底,进入青春期的黄吉森开始变声,这对于靠嗓子吃饭的演员来说,无疑是一道必须面对的难题。怎么办?要么改行去后台“打杂”,要么就此打住离开剧团。黄吉森不愿向命运屈服,他决心另辟蹊径,转行学琵琶。

为了学好琵琶,黄吉森四处拜师,当时重庆市的三大琵琶高手他都去学过。旧时的曲艺人传徒很不正规,老师不识谱,只能靠口传,“当哩啷当”地哼一遍,要记住很难。“况且老师也不一定愿意全部教你,一般都要留一手。”为了记住曲子,黄吉森只能偷师学艺,在老师演出时,躲在幕布后认真观察老师的指法。为了不被人发现,他把幕布弄个洞,从洞里偷偷往外看,看会了就把琵琶塞起来,不让它发声,坐在后台跟着唱曲的演员弹奏。

为了提高自己的弹奏水平,他凌晨5点钟起床,练功、弹奏,一年365天从不间断。他还制定了一个三年赶超师父的计划,结果两年半就提前完成了。辛勤的耕耘,终获得丰硕的成果。他不但能演唱车灯、金钱板,还掌握了琵琶、三弦、二胡以及打击乐等乐器的技能,其基本功扎实,能打击各种节奏的曲子,加之表演、帮腔、音乐、锣鼓等方面的技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多面手”。

1965年十月,黄吉森参加文化部组织的出国宣传队赴越南演出。在一年多时间里,他随部队官兵同吃同住同劳动,抬木头、砍竹子、撘帐篷、出操、行军样样都参与。部队开拔,他在闷罐火车上给战士们表演;部队住下,他们在驻地开唱,车灯、金钱板、舞蹈他全都参与,受到大家的好评。

1974年后,黄吉森多次赴全国参加各类重大演出活动,1982年荣获全国曲艺调演一、二等奖各一个;1989年荣获“长治杯”全国曲艺大奖赛一、二等奖各一个。

2009年,他被授予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车灯代表性传承人。

收徒传艺,培育车灯新人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黄吉森就在市文化宫举办的车灯培训班担任教员,手把手教曲艺爱好者唱车灯。后来他还担任全国曲艺调演评委,培养辅导团里的年轻演员。直到现在,只要团里需要,他仍会回来帮忙。

随着时代的发展,车灯演出越来越少,黄吉森仍坚持上台表演、义务传授车灯技艺。为了增加车灯表演效果,更好地吸引观众,他在传统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借鉴金钱板打板的技艺,增加了车灯表演的前奏。他还教自己的儿子黄飞学习车灯,帮忙编排节目,经常陪伴儿子演出,并为他伴奏。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儿子黄飞已成为车灯市级传承人,2016年到山东参加全国车灯调演获铜奖。

谈到车灯的传承和发展,黄吉森还是有一些担忧。“国家很重视,但目前愿意学车灯的人少,而且也缺乏好的剧本。”他建议将车灯等非遗项目纳入中小学教学之中,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和爱好;各区县文化馆也应开展活动,发现好的苗子,让传统民间文化艺术一代一代传承发展下去。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