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黄金四分钟”,你懂吗?
8月3日下午两点半,一辆自驾游的小轿车在青藏高原某路段不幸发生侧翻,一名被甩出车外的乘客受伤严重。外出休假的全国政协委员、重医附一院院长任国胜恰好自驾经过。发现车祸意外后,任国胜立刻下车对伤者进行救援。一番紧急抢救后伤者被同行车队及时送往了最近的医院救治。
这是来自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微信公众号的报道。伤者幸运的得到了医生的救助,如果没有专业人员在场,他还能这么幸运吗?
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急救止血法……近年来,通过网络、电视、学校培训等途径,这些公共急救知识逐渐得到普及。但是从社会大众层面来说,人们的急救意识仍然较淡漠,对急救知识的知晓度、掌握度不高。
在市政协四届五次会议期间,市侨联提出集体提案《关于加快我市居民急救知识普及的建议》。无独有偶,市政协委员庹纯双也提出提案《关于在我市普及急救技能技巧的建议》,呼吁加强急救知识宣传,并在全市普及急救技能知识的培训。
庹纯双说:“虽然急救技能的重要性逐渐被大众所知晓,然而在目前的应急医疗救援体系中,尚未形成统一的培训、普及模式,大众的自我应急救援能力还相当欠缺。”市侨联也认为,培训体系的不健全必定影响公众接受急救知识的效果。
据了解,我国每年因意外伤害死亡的患者约70万人,其中因心脏、呼吸骤停猝死的患者约10万人,其中87.7%的意外情况发生在医院以外。在紧急情况下,时间就是生命,如果在意外发生后4分钟内及时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就有大于50%的机会可以挽救生命,然而由于大众缺乏正确系统的急救知识,现实中许多患者因错过了救护“黄金时间”而失去生命。
市侨联在调查了解中发现,目前我国急救知识的培训对象主要集中在警务人员、医务人员、驾驶员等特殊工作者,针对家庭护理、学校突发事故急救等方面的内容较少,许多学校也没有开设关于急救知识的系统课程。
如何弥补我们在急救知识普及上的短板,把急救技能技巧由科学知识变成一项常识性技能?
市侨联提出,除了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加大急救知识的宣传,建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外,还需要完善急救知识技能的培训体系建设。这个培训体系的建设涉及培训机构、培训模式、培训对象三方面,其中机构要专业、模式要统一、对象要分类。
培训机构要注重专业化建设,培训教师需经过专业培训并获得相关资质才可上岗,并且需要随时掌握国际最新急救知识和相关标准,日常工作需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管。
培训模式要将培训课时要求和教材进行统一规范,对考核合格者可颁发急救员证书。
同时还应该根据学校学生、单位职工、社区居民等不同对象,制定不同的培训规划。市侨联表示,“单位职工可联系培训机构统一进行培训安排;社区居民可由所在社区负责,重点可放在老年病症救护上,如心肺复苏;驾驶员、导游、建筑工人、潜水员等特殊行业人员,应当开设具有行业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对于学生群体,则可以将急救知识纳入学习计划。”
庹纯双也建议,将急救培训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为学校增加一门“健康教育课”,每学期安排不低于4个学时的学习,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在课上学到应急救护知识和操作技能,提升全民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自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