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早行人
一座城市,就是一部庞大的机器。机器要运转,需要大大小小、形状各异、功能不同的许多零部件,并且缺一不可。那些起得最早的人,无疑是城市机器中起发动、带动、驱动、牵引作用的零部件。每天,是他们最先预热,最先发挥作用,然后带领机器高速运转。
王三是卖馅子面的。他的馅子面独具特色,是用重庆火锅的主打菜——毛肚和鸭肠做的,叫毛鸭小面。全市小面林林总总八万余家,而毛鸭小面仅他一家。他头天晚上十时开始忙碌,选料、冲洗、卤煮、切割、码料、搅拌,一直要忙到凌晨二三点才能把馅子做巴适。他的馅子是限量的,每天只供500碗小面用,卖完为止。有点像当年南山上的猪圈火锅,定量供应。
王三的面摊又窄又小又偏,只有三张桌子,十多根小凳。对于这座城市来讲,他太渺小了,甚至渺小得评“全市小面50强”时,都没把它排上号。但它却对城市起到了润滑剂、充电器的作用。
多数人应该吃过宾馆酒店路边店的馒头花卷肉包和西式糕点等早餐吧。但你知道那些东西是哪来的吗?你可千万别说那是他们自己做的哟。告诉你吧,它是食品加工厂批量生产的。然后根据其需要,由食品加工厂派专车专人配送的。
肖万荣就是配送员之一。他白天睡觉,凌晨一点开车去郊外西彭巴福,把加工好的食品运送至主城七十多家超市宾馆酒楼和早餐专卖点。每天凌晨,肖万荣要跑三至五趟,直到黎明,他才能回家。近来,老板的业务发展到了海外,他又开始往江北机场送货,劳动量增加了三分之一。收入也水涨船高,他乐此不疲。
幺妹家住歌乐山,在朝天门卖服装,两地相距二十多公里,出门要转几次车才能到达门市。早晨三点半钟,当城市睡得正酣畅香甜之时,她却起床了。赶到门市就开始铺摊、拆包、分类、熨贴、标价、悬挂、登记等,一直要干到下午四时才打烊收摊。早饭基本不吃,午饭应付了事,一天累得腰酸腿痛,皮搭嘴歪,严重睡眠不足,头一挨沙发就鼾声大作。
重庆人最喜欢逛朝天门,那儿东西多,价廉物美。别看重庆姑娘喜欢打扮,说不定她那身花枝招展的服装就来自朝天门幺妹的摊位哟。所以,扮靓重庆,幺妹也功不可没。
早晨,当人们吸着新鲜空气,踏着洁净如洗、纤尘不染的道路去上班时,你是否知道,那是环卫工人辛勤劳动的结果。为了不让行人吸到灰尘,不使水污溅到行人身上,环卫工人要赶在天还没破晓、人们上班之前,扫除和清洗掉落叶、纸屑、残渣、灰尘和一切污垢。
在环卫工人的字典里,没有春夏秋冬,没有天寒地冻,没有刮风下雨,没有节假日。只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迎接太阳的升起,护送星辰的离去。他们天天包围于灰尘之中,沐着寒风,淋着暴雨,却把崭新的今天和舒爽的心情送给奔忙的他人。
以前,隔壁的杨婆婆起得早,要去楼下排队,为孙子领牛奶、买油条稀饭。现在孙子长大离家了,她还是起得早,要锻炼身体。她锻炼身体的方法很奇特,不是慢步走,不是跳坝坝舞,而是按摩。自己按自己,从头顶按到脚尖。每天凌晨四时开始,按摩至六时止,天天如故,坚持不辍。效果不错,她早过了“知天命”的高龄,还鹤发童颜,耳聪目明。现在什么都不缺,生活好了,杨婆婆就想身体健健康康的,多享受几年幸福生活。
杨婆婆不像王三、肖万荣、幺妹和环卫工那样直接推动城市的运转。但是,她保养好了身体,不生疮害病,不为儿女们增加后顾之忧,使儿女们放心洒脱地工作,也等于间接地助推了城市机器的运转,其贡献照样不可小觑。
坊间有一种说法,叫:“到重庆不吃火锅,等于没到重庆”。其实,到重庆不吃重庆小面,更是一种遗憾——那是多年前一位外地朋友说的。王三的毛鸭小面除麻辣鲜香之外,还有厚度,有绵劲,有嚼头,有余味,连央视都报道过。说吃了还想吃,回头再去吃。可是,现在要吃王三的毛鸭小面就不容易了,要凭票,要排轮子了。还听说有个湖南老板都找上了门,要包装他,还诚邀他去自己的老家衡阳发展啦。
重庆有二十多万人从事小面业,也就是说,仅此一项就有二十多万的早行者。
……
王三、肖万荣、幺妹、环卫工和杨婆婆,他们在城市这部大机器中,似乎不太起眼,也微不足道,但绝非可以忽略不计。没有他们的存在,或者说没有他们的起早摸黑、任劳任怨,城市这部大机器将会死水一潭,无法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