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牌”铅笔走向世界
抗战迁川 为国效力
1939年6月,几幢灰色的厂房在重庆菜园坝正街15号落成,工厂里传出开工的喧嚣,门口挂出一块醒目的牌子——中国标准铅笔厂。那老板模样的人,说话带有江浙口音,起初并不怎么起眼,但不久之后,他的大名便经常出现在重庆的大小报纸上,为人所熟悉。此人名叫吴羹梅,他是中国铅笔工业的奠基人。
铅笔是近现代文化生活中的主要书写工具之一。木杆石墨铅笔在16世纪时起源于英国,17世纪德国建成世界第一家铅笔制造工厂。18世纪法国人研究改革铅芯制造工艺取得成功,降低了成本,提高了铅笔使用价值。19世纪俄、日、美等国相继建立铅笔制造工厂。19世纪末,外国铅笔先后输入,霸占了中国市场。据史料记载,外国铅笔商每年可从中国人口袋中掏走数百万银元。
吴羹梅1935年在上海创办了中国标准铅笔厂,生产“飞机牌”和“鼎牌”铅笔,结束了国人用洋铅笔的历史。相比同档次的外国产品,中铅厂产品价格便宜10%-15%,国产铅笔摆上了上海滩各大百货公司的文具柜台。1936年,教育部甚至通令全国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推荐采用中铅厂的铅笔。截至抗战前,吴羹梅已拥有资金1200万元,被誉为中国的“铅笔大王”。
全面抗战爆发,吴羹梅积极响应内迁号召,不愿做亡国奴,毅然决定将中国铅笔厂整体搬迁到大后方。他不顾个人安危,与工人一道拆卸机器设备,日夜装船,并亲自押运。经过长途跋涉,该厂设备于l938年11月运抵重庆,吴羹梅随即选定厂址,建厂恢复生产。
业精于勤 铅笔抗日
日军封锁内地,材料来源少,资金短缺,民营厂困难重重。但吴羹梅抱定抗战必胜的信念,恪尽职守,在短短时间内做出了极大建树。
中国标准铅笔厂是大后方唯一的铅笔厂,承担着维持中国文教事业的重任。钢笔太贵,毛笔书写速度慢,铅笔成为中小学生的首选。而绘图铅笔,系工科大学生和各行业设计师必备。战时物力艰难,许多贫困生每学期只有一支铅笔,用到只剩铅笔头时,还要加一个自制笔套继续用,直到不能再削为止。
吴羹梅体察民情,带领技术人员钻研铅芯、铅笔板、笔杆的质量。他曾留学日本,学会了一整套铅笔制造工艺。铅笔质量的好坏,首先取决于笔芯,直径在2毫米以上的“2B”铅芯为合格产品。如果铅芯缺损或过细,使用寿命将大打折扣。为此,他和技术人员多次试验,不断改进。
产品批量出厂前,吴羹梅总要亲自抽查,一看铅笔表面是否光滑;二看端面,也就是铅笔两头是否光平;三看卷削情况,次品铅笔卷削起来很费劲,说明木质有问题;四看涂划是否掉碎末,劣质铅笔涂划时掉末、掉渣严重;五看书写是否流利,是否划撕纸面。凡是不合格的产品,他都下令销毁重制。他说:“学生娃娃买支铅笔不容易,厂家要对得起天地良心。”
据抗战时期的一些学生回忆,中铅厂的产品货真价实,经久耐用。
在重庆期间,中铅厂两次被日机轰炸,在车间监督生产的吴羹梅也因骨折住院。然而,这位大老板却吊着绷带很快回到厂里,指挥抢修和生产。电力供应严重不足,生产时停时续,他设法在城郊南温泉增设分厂,自行发电生产。1940年为制造成套铅笔机械和日常维修,新建机修车间。同时,他陆续在重庆、贵阳、昆明、西安、衡阳、兰州等地设立发行所。即使遭劫遇毁,他也毫不气馁,易址重建。
抗战期间,中国标准铅笔厂一共生产了5000多万支铅笔,产品达36个品种,销售覆盖西南、西北。它的用户从重庆到延安,从城市到窑洞,从战场到教室,从将军、士兵,到正在一笔一画学汉字的孩童。该厂附属的中国标准锯木厂制造了大量前线急需的军用木箱,附属的中和化工厂生产大量军工所需的化工产品。
经济部通令表彰,吴羹梅的答词是:“小小铅笔能为抗日做贡献,足慰平生。”
中国名牌 享誉世界
抗战胜利,吴羹梅返回上海,1946年2月成立总厂筹备处,年底全面开工。重庆老总厂改称“重庆制造厂”。
1950年7月,中国铅笔公司被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批准公私合营。新中国掀起建设高潮,工程设计急需的绘图铅笔使用的还是价格昂贵的美国“维纳斯牌”等进口货。该厂职工经过数百次的试验,终于在1954年制造成规格齐全的、高质量的“中华牌”101绘图铅笔,在中国铅笔工业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954年10月铅笔全行业合并,1955年该厂改名为中国铅笔一厂。此后,又将中国铅笔三厂及“五华五金文具制造厂”以及8家企业并入,扩大了规模。到1965年,该厂出口产品交货量达到1.13亿支,占全国铅笔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使中国从铅笔进口国转变为出口大国。
改革开放以来,中铅一厂确立以市场信息为导向的产品开发体系,除了开发高档次、高附加值的热转印铅笔、镭射铅笔、荧光铅笔等,1986年重点开发“爱丽丝”牌系列化妆笔,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高的需要。
中铅一厂确立以国际市场竞争为主攻方向的营销体系。开拓国际市场,产品进入欧美、中东、中南美、非洲、东南亚、香港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额最高达到600万美元以上,在行业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重庆老总厂建国后更名为重庆铅笔厂,产品畅销西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因产品缺乏竞争力而停产。其技术骨干先后创办同名重庆铅笔厂、玖玖、上正、山城铅笔厂等小企业,有的至今还在生产皮头铅笔。
如今,在百货商场和文具店里,仍然可以看到“中华牌”铅笔的身影。它不愧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