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巴盐古道
石柱县政协建言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本报讯 “天上明晃晃,地上水凼凼,说起要背脚,瞌睡困不着……”随着一阵嘹亮的“巴盐号子”响起,拉开了“重走巴盐古道·推介康养石柱”活动的序幕。近日,石柱县政协组织60余名委员重走境内巴盐古道,回顾先祖开拓的千里盐道,挖掘传承巴盐古道文化,推介延伸石柱康养产业。
近年来,石柱县围绕“转型康养,绿色崛起”发展主题,抓住“文养”这一发展关键词,认真梳理文化底蕴,挖掘文化内涵,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依托巴盐古道、云梯街、土家民俗等传统文化,并借助乡村旅游产业链,结合市场需求及现代生活方式,打造利于“养心”的文化旅游产品。但目前“巴盐古道”文化面临着资源流失、氛围营造不够、缺少文化品牌、文化底蕴挖掘和推广力度不够等不容忽视的问题。
“文化是旅游深度发展的灵魂。我县拥有厚重的历史人文底蕴,要加强对古道文化的宣传营销和产品包装,并加强市场化运作,努力扮靓文化品牌”“要从整体和全局上着眼,推动古道沿线乡镇协调联动发展,奏响盐道上的文旅融合‘交响曲’”“重视民族文化尤其是优秀文化的普及和教育,提高少数民族传承本土文化的自觉性和归属感”“将巴盐古道文化元素融入旅游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中,探索文化资源的多次开发、多重产品,策划推出具有石柱土家特色的文化产品”……
针对目前传承发展古道文化面临的问题,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寻求巴盐古道文化与休闲旅游发展的契合点,全力推动该县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巴盐古道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北纬30度上的‘金腰带’。由于认知不足和开发不当,古道遭到了不同程度的自然侵蚀和损毁,保护工作刻不容缓。”石柱县政协副主席马世兰指出,相关部门要做好巴盐古道的开发与利用,讲好巴盐古道的故事,传承好巴盐古道文化和精神;借助“消夏旅游季”等大型活动契机,深度挖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走产业化道路,逐步打造具有土家特色的传统文化产业链条;对重点路段重点保存,分级保护,打造一批盐运文化景观,修复具有代表性的古盐道、盐号、盐店、盐仓、盐码头等。“留住乡愁文脉,努力把我县打造为康养休闲旅游目的地。”(谭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