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三千年母城重焕光彩
——渝中区政协专题协商下半城历史文化风貌带建设记略
渝中区作为重庆的母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脉。近年来,保护、传承母城历史文化风貌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8月22日,在渝中区政协召开的“下半城历史文化风貌带建设”专题协商会议上,委员们建言献策的热情,全在区政协主席陈大奎的“意料之中”。
“我们调研组先后视察了湖广会馆、白象街、十八梯等重点在建项目,看到各个项目都在协调有序地推进,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刘红委员代表调研组,从政府科学框定保护建设范围、新组建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管委会以及精心规划、精致施工等方面,对渝中区下半城历史文化风貌带保护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不过,在点赞的同时,刘红也直言不讳地提出了下半城历史文化风貌带保护建设中存在的“主题特色不够鲜明,巴渝特色的文化品牌较少”“项目建设仍然存在多头管理和部门间互设前置的情况,工作机制尚需优化”“业态、形态、文态、生态融合度不够高”“基础设施陈旧,交通路网乏力”等不足。
“进一步坚定重庆的城市文化自信,应在规划中尽可能地保持和展现原汁原味的重庆。”吴长开委员认为,规划应重点抓住代表重庆历史文化、具有符号意义的精品项目,突出重庆“符号”。
李伟委员则围绕如何形成保护合力,提出了“加强统筹,完善领导机制”“协调联动,健全管理机制”“多方合作,创新融资机制”“完善考核,强化激励机制”等建议。
“下半城的定位是历史文化街区,应做到文商旅融合发展,营造多元的业态,加固原有的形态,彰显独特的文态,发展鲜活的生态。”陈直委员认为,坚持“四态”合一发展,业态是关键,在功能区布局上重点打造主体业态的同时,考虑配套功能、完善辅助业态;形态是基础,要尽量保持原有建筑和地理形态,并在此基础上予以创新;文态是核心,可利用老字号、民俗等唤起城市记忆;生态是活力,在功能布局上应错位发展,打造多元经济生态链。
“加大对公共设施的投入,加快码头、索道、轨道等综合特色交通以及游客接待中心、公交旅游专线、停车场等建设,完善功能,增强配套”“整体包装,推出母城文化品牌;整合资源,讲好母城故事”“突出旅游功能,实现居民生活功能与旅游功能有机融合”……委员们一个接一个的竞相发言。
“委员们开诚布公、坦率直言,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我们将直面工作不足,对大家的意见建议认真研究,进一步推进相关工作,唤醒母城的记忆。”渝中区委常委、区政府常务副区长王勇向委员们作出承诺。
陈大奎表示,区政协将继续通过提案、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形式,提出更有操作性、针对性的意见建议,更好地助推下半城历史文化风貌带建设,让三千年母城重新焕发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