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的民建风景
通讯员 张长荣 杨彧婧
初冬,黔江区中塘乡猕猴桃基地一片繁忙。早已忙完采摘的果农们,正忙着对猕猴桃树施肥。从果农们脸上的笑容可以看出,他们的钱包今年更鼓了。
此时,远在贵州省道真县大磏镇文家坝村的村民们也没闲着。这几天,他们在认真商议着,如何利用大沙河仡佬文化旅游国际生态度假区这块金字招牌,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消费。
“近年来,民建重庆市委充分发挥经济界政党的优势,鼓励企业家会员积极投身扶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民建重庆市委巡视员、专职副主委杨亚丽说,中塘乡猕猴桃基地与大沙河仡佬文化旅游国际生态度假区,就是由民建会员企业投资开发。
“输血”变“造血”
地处西部的重庆和贵州,有着不少国家级贫困县、贫困村。为了帮助这些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民建企业家会员积极投身于产业扶贫的行动。
“帮助村民脱真贫,真脱贫,不但要输血,更要实现他们自身造血功能。”民建重庆市委改变以往只“输血”的帮扶救助方式,“输血”与“造血”同步进行,让帮扶的贫困村逐渐发生着“蝶变”。
“中塘乡是黔江以前最穷的乡镇。”中塘乡兴泉村民王明学说。几年前,他“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劳作,一年收入不到3000元。而随着民建人的到来,王明学感到自己的生活越来越有劲了。
2011年,民建会员企业三磊集团在当地规划1.03万亩土地,发展以猕猴桃为主的万亩高端特色水果。该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将果园“反承包”给农户,通过“务工+分红”的模式,逐步提高了当地村民收入,户均年增收近2万元。
在中塘乡村民奔小康的同时,大磏镇文家坝村的村民也打起了“翻身仗”。去年底,高中毕业后因家贫外出打工的庞文娟和庞文秀回家了。原来,她们听说村里正建设大沙河仡佬文化旅游国际生态度假区,马上就意识到商机来了。两姐妹回村后,立即筹建农家乐,并将打工时学到的“潮汕粥”技艺也带回了家乡。如今,随着游客的增多,两姐妹的农家乐生意日益红火。
“由民建会员投资帮扶的乡村旅游、农家乐等产业在重庆与贵州的贫困地区逐步发展起来,野猪养殖、辣椒种植等农业、畜牧业基地也纷纷建立并有序发展,一大批村民由此走上致富路。”杨亚丽说。
精准走对路
10月24日,杨亚丽率部分企业家会员、农业专家,赴黔西县五里乡化布村开展精准帮扶。通过实地考察后,民建重庆市委决定采取“短期与长期结合、输血与造血结合、物力与智力结合”的方式,助推化布村脱贫攻坚:捐助30万元帮助贫困户发展养蜂项目,通过“输血”带动“造血”,帮助贫困户持续增收;提供智力和经费支持,帮助当地规划好中长期脱贫计划,发展种养殖产业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培训农技人员、种养殖大户等,会员企业免费提供榨菜和辣椒等种子。
此外,为帮助村民销售农产品,民建重庆市委在鼓励会员企业以不低于市场价收购农产品的同时,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在帮扶地开展“电商为媒,民建结亲”活动,有效助推精准扶贫。
“‘输血’与‘造血’并进的脱贫攻坚帮扶机制,让村民们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杨亚丽说,民建重庆市委在定点帮扶武隆县岩峰村的过程中,帮助该村确定了适合其发展的脱贫路径,引导村民重点发展特色养殖和种植业,积极探索“公司+农户”合作模式,组织西南大学等高校农业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并组织企业家投入产业启动资金50余万元带动村民发展,引导村民大力发展体验式乡村旅游。通过6年的精准扶贫帮扶,该村已发展体验式农家乐50余家,470户家庭实现收入稳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