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梁:垃圾收运全程“隐形”
通讯员 文 博
渣车入口、倾倒垃圾、关闭进渣口,简简单单三个步骤,原本用铁锹、推车需数分钟运送垃圾到入渣口的工作,现在只需要几秒就能完成。11月28日,在铜梁区巴川街道一处垃圾中转站旁,环卫工人一边进行垃圾倾倒入口工作,一边和周边群众聊着天,“现在这活基本没臭味了,口罩怕是要下岗了!”
从今年11月起,铜梁区就建立起“村收集、镇街转运、区处理”模式,进一步规范城镇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基本实现垃圾收运全程“隐形”。而这背后的成绩离不开该区政协委员的提案助推。
在今年初召开的铜梁区政协十届一次全委会上,蒲淑红、农伯乐、王珍等7名委员在各自的提案中发出了共同的呼声,针对该区城镇垃圾缺乏专业收集设施和运输工具的现状,建议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分类收集的垃圾回收桶,改造垃圾车,对城区和农村的垃圾进行统一收集、清运、处置,避免垃圾收运中的“二次污染”。提案一经交办,迅速得到相关承办单位的高度重视并着手办理。铜梁区市政园林局因地制宜制定方案,在现有的城乡环卫设施设备基础上,分步骤添置垃圾桶、垃圾箱体、垃圾清运车辆等环卫设施。截至11月底,已在石鱼、围龙、维新等镇新建了11座垃圾压缩中转站,实现了28个镇街全覆盖,完善了城乡垃圾处置闭环。与此同时,该区28个镇街还配备农村垃圾治理专兼职人员、农村保洁员近700人,垃圾收运处理系统已经初步建成。
“政协的建议让我们工作中的一些盲点变成了亮点,如今就连乡镇场镇也难见到裸露垃圾。颜值提升的场镇可是收获了很多点赞!”铜梁区市政园林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除了完善配套垃圾处置设施、建立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城乡的环境卫生也需要大家来维护。下一步,他们还将联合各镇街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工作,唤醒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充分发挥公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参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