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如逆旅 一苇以航
——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宗教故事里有一个达摩祖师折下江边芦苇,化作一叶扁舟,飘然过江的故事。我们先不细究一苇渡江的科学性,单看人生适逢逆旅,进退维谷之时,手中仅有芦苇一根,面对浩茫大河,君子何以前行?
读《习近平同志的七年知青岁月》,最开始吸引我的是三个“最”字:习近平总书记是“老三届”中年龄最小的,他插队去的陕北是全国知青中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他也是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极少数知青之一。今日读三个“最”字,总能自发的产生一种为这个被黄土高原的苍天厚土铸就的人民领袖的自豪感。可是假如时光倒流,我们回到那年的梁家河:一个不满16岁的青年,本是不该去插队的年龄,却执意登上了“知青专列”一路向北;那个为老汉拉过车,为村民找过猪的青年,衣衫下掩不住的是被跳蚤咬得全身起的包;还有那如泥牛入海的8份入团申请书和10份入党申请书,当他的热情迟迟得不到支持和肯定的时候,人们是不是又该唏嘘感叹命运的多舛?
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片段是1974年10月,梁家河的知青就只剩他一个了。知青院子变得冷冷清清,居住的窑洞也变成了冰房冷灶。他却不急不躁、不慌不忙,依然该干活干活、该吃苦吃苦。直到1975年10月被推荐录取上清华大学,这一年的时光里,每一个夜晚,不知小院的月色是否冰凉如水。
我们回到最开始的故事:梁武帝悔对达摩,得知其离去的消息,派人骑骡追赶。逼至幕府山中段,两边山峰突然闭合,追兵被夹在两峰之间。达摩走到江边,折一苇,渡江。故事里的达摩是有神通的,而故事之外的碌碌众生即使手持一捆芦苇,又有多少人敢将芦苇投入江水大河,一往无前?
这让我想到了为清华百年校庆而准备的一部电影《无问西东》,片名出自清华大学校歌中的歌词“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中国历史上有一所连校舍都建不起的大学,但它却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清华、北大、南开在长沙成立了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后不久,日寇逼近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200名师生行程3200多里,横穿湘黔滇三省,历时68天,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正式成立。因经费紧缺,那时的西南联大只能遍地建茅草屋以供师生们容身。每逢暴雨突至,教室的铁皮房顶被打得啪啪作响,陋室之中,难辨教授讲课的声音。一次,中国现代经济学泰斗陈岱孙上课时,因为雨声太大淹没了声音,他不再尝试授课,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大字:“静坐听雨”。
然而,就是这么一所在战火中仓促成立,连校舍都建不起的学校,却在建校这8年间,培养出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师。
此外,西南联大的教员,大师级人物众多,在去西南联大之前,他们的薪水是普通人的20多倍,衣食无忧,家中有仆人和保姆照顾,但在这里,他们的生活却极其窘迫,甚至要为基本吃穿发愁。联大校长梅贻琦,每逢过节,只吃得起一碗菠菜豆腐汤。数学大师华罗庚,在西郊附近租了个牛圈,牛住下头,华罗庚一家住上头。著名作家朱自清,有次上街被乞丐追着乞讨,纠缠得无可奈何时说了一句:“别跟我要钱,我是联大教授。”乞丐听后扭头便走。就是在这样清贫的环境里,师生们却一片刚毅坚卓。任凭炮火轰鸣,我自静心求学。
期间,大师们潜心研究,笔耕不辍:陈寅恪写下《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汤用彤写下《中国佛教史》,钱穆写下《国史大纲》,冯友兰写下《贞元六书》,金岳霖写下《知识论》《论道》,陈序经写下《文化学系统》,潘光旦写下《优生原理》《性心理学》,王力写下《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华罗庚写下《堆垒素数论》,吴大猷写下《多原子分子的机构及其振动光谱》,周培源写下《湍流理论》,赵九章写下《大气之涡旋运动》,孙云铸写下《中国古生代地层之划分》,无一不是各学科的奠基之作。
此时,回想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那七年的青春,何以让他通过了农村的跳蚤、饮食、劳动、思想“四关”,其实,《无问西东》的电影里隐隐透着答案,他自己也在后来经常谈起五六岁时随母亲买《岳飞传》《岳母刺字》等小人书的故事中回答了。他说:“‘精忠报国’四个字,我从那个时候一直记到现在,它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孟子》里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没有“独善其身”,又怎能“兼济天下”?
人们都爱听故事,《习近平同志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就是一本用29个人的记忆碎片串起来的习总书记如何“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的故事集锦,故事也从头到尾在讲“平凡”的故事,而平凡的另一个名字,便是人生的不如意。王阳明认为,天上的月阴晴圆缺,没有定数。人的一生,能遇见多少次光明的满月呢?恐怕没有几次。鲁迅说,中国人往往追求一种“圆”,幻想着生活都是十全十美的。其实,人生何曾“圆”过?大多数人的生活也总是留有这样、那样的缺憾。
所谓“生如逆旅,一苇以航”,说的是生命犹如逆行之旅,即便一叶扁舟也要向前起航。而真正让人在逆旅中扁舟起航的,是我心自有的明月光。是的,“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人生只有一种满月,那就是心中的满月。只有养得一颗光明心,就如同有了千年不灭的光明月亮,任他花开花落,任他阴晴圆缺,我心中无限的光明、圆满与富足,足以让我一苇以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