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里 双江镇
明清古镇 富甲一方
潼南区历史悠久,东晋建制设县,1912年设东安县,1914年因地处潼川府之南更名为潼南。而双江镇始建于明末清初,北枕银龙山、南屏金龙坡,有两条小溪环绕,故得名。
双江镇连接川东,辐射川北。北来的川陕豪客,东来的吴楚大贾,都曾在此云集。这里商肆作坊林立,米市、面市、鹅鸭市、珠宝市、绸缎市、果子市、酒楼、茶馆也应运而生。现存的禹王宫、兴隆街大院、源泰和大院、邮政局大院、长滩四知堂、惠民宫等清代建筑物,印证了当年的繁华景象。
听老人讲,早年双江镇一天到晚都能听见小贩的叫卖声。清早吆喝的是烧饼、麻花、包子,还有鲜鱼、蔬菜,白天卖的是“白稣鱼”“陈凉粉”“头刀菜”,掌灯时分卖的是担担面、卤菜。小贩沿街吆喝,要拖长声,既要让三四层院子里的太太小姐听见,又要透出优雅,不能让人听着野腔野调的。在闹市上吆喝,则讲究音短,甜脆响亮,让人听起来干净利落。
逢年过节,镇上有人敲腰鼓、扭秧歌、舞狮子、放鞭炮。每月初一、十五,街头巷尾都有人讲圣谕,内容无非是二十四孝、因果报应等。茶馆里有人说评书,多为《三国》《水浒》《岳母刺字》《薛仁贵征东》等。在寺庙中,僧人领着信众唱《佛偈子》, 烧香拜佛。民间艺人忙着制作兜售雕刻、刺绣、书法、剪纸。
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陆军机械化学校迁到双江镇,清早就在吹军号,催促学员跑步做操,练就军事技能,早日上阵杀敌。为迎接军训部长白崇禧视察,镇上新建了将军楼,今为抗战遗址。
然而,双江镇之所以名扬天下,是因为它是历史名人的故乡。
革命摇篮 千载流芳
前国家主席杨尚昆旧居名曰“四知堂”。“四知”来源于《后汉书·杨震传》,说的是杨震推荐王密做了县官,王密很感激,有一天晚上就带了10斤黄金去送给杨震。杨震说:“我理解你,举荐你做官,你为何如此不理解我,还要送我黄金?”王密说:“这是我的一点心意,绝对没有人知道。”杨震说:“怎么没人知道呢?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王密听后很惭愧,只好把黄金带走了。
杨家将“四知堂”这块匾额挂在最显眼的大门上,作为祖训,时刻警醒杨家后人。
杨尚昆上世纪20年代考入成都高等师范学校附中,积极参加社会科学读书会,阅读进步书刊。他的四哥杨闇公是中共四川地方委员会创建人之一。杨尚昆毕业到重庆,在四哥影响下加入共青团,后转为中共党员。1926年他受党组织选派,到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四年。1931年回国,他先后担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部部长、上海总工会联合会党团书记等职务。
1933年杨尚昆到中央苏区。长征期间,他担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转战万里。邓小平曾说:“杨尚昆是我们党的元老之一。”
杨家外有房产,内有长工使女,革命先烈杨闇公本可以做大少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但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他东渡日本留学,寻找真理;回国后在重庆宣传马克思主义,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他的指引下,五弟杨尚昆、十一弟杨白冰、二哥杨衡石、六弟杨尚化、六妹杨久君、九妹杨白琳都走上了革命道路。1926年他担任中共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1927年在反动军阀制造的“三三一惨案”中,杨闇公英勇牺牲,年仅29岁。
杨闇公离开故乡,就再也没有回头。他像一阵浩荡的风,播扬过轰轰烈烈的奋斗意志,虽然吹过去了,却让父老乡亲保留着对他的仰慕和记忆。他那矫健的身影雕塑,矗立在重庆佛图关山巅,永远年轻。
大户绅良 小家碧玉
杨氏民宅乃双江镇首富杨守鲁的住宅,建于清代光绪年间。宅主杨守鲁是杨尚昆的堂伯,早年考取监生,被任命为县丞分派江西,因家事牵挂未到任。后来他捐资获得五品顶戴,诰封大夫。他有经商头脑,不仅在双江广置房地产,还在重庆开设“川源通”商号,涉足山货土产,并在上海、香港等地设立分店,生意红火。
土老财抱残守缺,杨守鲁却独具慧眼,花钱送子女读书进取。长子杨筱鲁幼读私塾,先后考取举人、秀才,曾任江苏宝应、高邮、清江各州县督捐局总办。次子杨稚鲁曾代理湖北远安县知县、四川丰都县知事。杨守鲁的长媳陶香九,是我国近现代第一个出版古体诗词集的著名女诗人。杨守鲁的二女婿江庸,早年留学日本,民国成立后曾出任司法部次长、故宫博物院古物馆馆长。杨守鲁之孙杨肇熉,留学法国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后任国民政府司法院秘书长、上海法政大学校长。杨守鲁之孙杨肇燫,系中国知名物理学家。
小户人家也出碧玉。廖静秋幼时随母迁居双江镇,很小就知道捡石炭卖钱,贴补家用。1934年经乡人保荐,她进入殷献庭戏班子,拜谭香云为师,开始学唱戏。该戏班不久散伙,她便随谭香云去成都搭班子。
1941年,18岁的廖静秋在成都三益公剧社踩台,扮相俊俏,字正腔圆,踩台戏《桂花亭》一炮打响,满城争说。以闺门旦、青衣旦见长的廖静秋十分入戏,善于以情动人。她的戏路广,诸如闺门旦戏目《花田错》中的刘玉蓉、《幽闺记》中的王瑞兰、《红梅阁》中的卢昭容、《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她都能胜任。又如青衣旦戏目《琵琶记》中的赵五娘、《白兔记》中的李三娘、《铡美案》中的秦香莲、《双冠诰》中的王春娥,她都举重若轻。1957年,她成为我国川剧史上第一部彩色艺术片《杜十娘》的主角,为川剧艺术留下宝贵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