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为重庆艺术家做红烧狮子头
抗战时期,周恩来和中共中央南方局以诚挚友好、平等待人的态度广交大后方文化界人士,危难时刻更是挺身而出,尽力保护文化界人士,从而在国统区组成了广泛的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文化运动,书写了荡气回肠的历史篇章。
1941年11月下旬的一天,曾家岩50号周公馆笑语喧哗,宾客满坐,热闹非凡。远远看去,周恩来挽着袖口,系着围裙,满脸笑容地招呼着大家。原来,周恩来准备了一顿丰盛的午餐招待重庆文化界的朋友。请客吃饭总是有由头,这顿饭的由头又是什么呢?
原来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重庆陷入沉闷的空气之中。周恩来提出,要想办法打破国民党的政治高压。他选中了进步文化人多的话剧领域,以此作为突破口。在南方局的支持和帮助下,这一年的“雾季艺术节”,成功上演了以《屈原》《天国春秋》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进步话剧,山城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冲破了国统区上空浓浓的政治阴霾。而这背后,艺术家们为了国家民族的前途毫不计较个人得失,每一出戏都没有政府投入资金,演员们每场只能拿到微薄的薪金。尤其轰动一时的《屈原》上演前,演员们每天甚至只能吃上一顿饭,周恩来知道情况后立即到九园买了一篮包子送到演员住处。周恩来对普通演员的贴心关怀化为一种动力,使艺术家们创造了文化艺术的辉煌时代。
看到山城日益活跃的文化气氛,周恩来十分高兴。这年冬天,周恩来就提出要请陪都进步文艺界的朋友到周公馆玩玩,吃顿饭,算是犒劳大家并以示感谢。他说:只要不是坏人,一律欢迎。
结果,文艺界的朋友阳翰笙、陈白尘、舒绣文、白杨、张瑞芳、秦怡等一百多号人都来了。周公馆楼下的四间房子和小天井全都挤满了人。原来,周恩来请客的消息不胫而走,这一天陪都文艺界的进步朋友,不管是请了的,还是没有请的,他们得到消息,几乎全部赶到了周公馆。
到开饭时,碗筷、桌凳都不够,但大家不以为意,欢声笑语,盛况空前。厨房内,周公馆的工作人员都在帮忙,大家各显神通,做了很多可口的菜肴。周恩来作为主人跟大家说了几句话后,便系上围裙,挽袖下厨,做一道他的家乡名菜犒劳大家。一碟色香味俱全的江苏名菜“红烧狮子头”端上了桌。文艺界的朋友们听说这道菜是周恩来亲自做的,所有的筷子都向那碟菜伸去,很快将其一扫而光。时任南方局文化组组长的徐冰后来回忆说,周恩来在重庆做的那道红烧狮子头的美味令朋友们回味了很久。
当时在曾家岩50号周公馆,这样的聚会有很多。大家都被温暖如家的气氛所感染。青年演员路曦,当时在话剧《风雪夜归人》中扮演了女主角玉春,她也曾到曾家岩参加这样的聚会。多年后,她回忆第一次应邀参加这种聚会后的心情时说:“当时我毕竟只是一个年仅二十多岁各方面都极为幼稚的青年演员啊!作为日理万机、肩负重任的领导人,邀我参加茶会,给我以关怀、教育和鼓励,这本身就使我万分感动了。令我尤为惊叹和震撼的是,这样的会见,其意义大大超越了一般领导人接见青年演员那种纯礼仪、纯工作的性质。周恩来同志和邓大姐是真心实意在和文艺界人士、包括像我这样幼稚的青年演员交朋友,他们待人以诚,友谊至真,这最能打动人心,令人终生难忘。”
正是在周恩来及南方局的领导和关心下,文艺界人士用激情来鼓舞斗志,用先进的文化来鼓舞演员,《天国春秋》《屈原》《法西斯细菌》《家》《风雨夜归人》等优秀话剧轮番上演,将抗战时期的山城雾季公演推向一次次高潮,在国统区掀起一场规模空前、影响深远的进步文化运动,开创了中国现代戏剧的黄金时代,使以“抗战、团结、进步”为旗帜的抗战进步文化成为了大后方文化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