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9年04月20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安危谁与共

——记周恩来与张冲相交的往事

□ 作者 何莉

1941年8月11日,在距离重庆市40华里的一个小山沟的云龙旅馆内,一位军人留下“有负国家,有负老母”的遗言后抱恨离世。他就是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顾问事务处中将处长、年仅38岁的张冲将军。
张冲去世后,国共两党的主要领导人蒋介石、毛泽东、朱德、董必武等都题写了挽词、挽联。而与张冲交往颇深的周恩来亲临吊唁,送挽联:“安危谁与共?风雨忆同舟!”还撰写了《悼张淮南先生》一文发表在《新华日报》上,对其在团结抗战中的作用,给予充分肯定的评价。

最年轻的中央执行委员
张冲(1904—1941年),浙江乐清人,原名张绅,字淮南。1919年考入温州省立第十中学,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组织“醒华会”。1923年考入交通大学北平铁道管理学院,是年加入国民党,是国民党中坚持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少数人士之一。1925年他以官费生转入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次年又考入哈尔滨政法大学。在东北期间,张冲秘密进行反张作霖的活动,担任过国民党哈尔滨市党部委员兼青年部长、特派员。1927年3月被奉军逮捕下狱,幸赖母校哈尔滨政法大学校长雷殷庇护,方免一死。1929年张冲返回南京,由于他才华出众,精通俄语,又通晓苏联事务,深得陈果夫、陈立夫器重。上世纪30年代初,张冲升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中统”前身)总干事,主管情报事务。1935年,张冲在国民党四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成为国民党最年轻的中职委。1936年12月随蒋介石到西安,“西安事变”爆发被扣押。次年任军事委员会第六部主任秘书,后调任军事委员会顾问事务处中将处长。1941年3月兼国民党中央组织部代理副部长,同年8月11日病逝。
抗日战争期间,张冲曾任国民党代表,与周恩来相处5年,为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国共团结抗战,为中华民族最后打败日本侵略者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逢一笑泯恩仇
在国家文物局珍藏的档案中有一张编号为101的照片,张冲和周恩来神色凝重地各自负手立于杭州西湖烟霞洞旁,这张照片拍摄于1937年初春,此前,长达一个多月的国共最高级正式会谈刚刚结束,两人似乎还未从那艰苦的谈判中轻松下来。但他们二人的关系却由此开始了微妙的变化。
其实,张冲和周恩来是老对手了。早在张冲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中统”前身)总干事,主管情报工作时,就曾带人由南京到上海企图抓捕周恩来,扑空之后,又在国内主要报纸上炮制《五豪(周恩来的化名)等二百四十三人脱离共产党启事》,企图败坏共产党名誉,制造混乱,瓦解中共组织。
然而,当日寇逼近,国难当头之时,这两个曾经有过生死搏斗的同乡秘密交往增多,张冲的思想开始起了变化,对共产党和共产党人有了新的认识。
从1935年下半年开始,张冲以中央执行委员身份成为蒋介石与延安、莫斯科秘密联络的专使,奉命参与同中共代表进行秘密谈判,其间曾到陕北瓦窑堡与毛泽东、周恩来会晤,对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张冲同周恩来的交往更加密切,两人英雄相惜,结下了超出党派利益的私人情谊。
在国民党顽固派的威胁攻击下,张冲竭尽全力帮助周恩来开展工作,周恩来能够在特务的重重监视下,于1939年春赴皖、浙等地慰问、视察新四军、回乡探亲,又于同年夏天顺利返回延安议事,全赖张冲大力协助。
长期超负荷的劳累,加上巨大的精神压力,使张冲身心十分疲惫,于1941年8月11日在重庆郊外一个小旅馆里一病不起,临终前,年仅38岁的他留下了“有负国家,有负老母”的遗言。
“国士无双,斯人不再”
张冲去世的消息传来,举国为此悲痛。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蒋介石亲笔题写哀辞:“赴义至勇,秉节有方,斯人不永,干将沉光。”
中共领导人毛泽东、董必武、邓颖超等7人联名致送挽联:“大计赖支持,内联共,外联苏,奔走不辞劳,七载辛勤如一日;斯人独憔悴,始病寒,继病疟,深沉竟莫起,数声哭泣已千秋。”
朱德、彭德怀致送挽联:“国士无双,斯人不再,九原可作,万里相招。”
叶剑英、李克农的挽联为:“豹虎尚纵横,大局岂堪重破坏;巴渝多雾瘴,忠魂何日早游离。”
与张冲交往长达五年之久的周恩来尤感哀痛写下了著名的“安危谁与共?风雨忆同舟!”的挽联,他还在追悼会上发表了20多分钟的演讲,讲到动情处,已是语不成句。当日的《新华日报》刊发了悼念张冲专页。周恩来在其撰写的《悼张淮南先生》一文中回顾道:“我识淮南先生虽在西安事变之后,但淮南先生奔走两党团结却早在西安事变之前……先生与我,并非无党见者,惟站在民族利益之上的党见,非私见私利可比,故无事不可谈通,无问题不可解决。先生与我,各以此自信,亦以此互信。
周恩来在成语“安危与共”“风雨同舟”中加入“谁”“忆”二字,寥寥十字,确切恰当,更显感情真挚,寄意深沉。
历经风雨,魂归故里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一直惦记朋友张冲子女的下落。在开国大典上,他遇到了浙江乐清人、医学专家洪式闾教授,就向洪教授打听张冲子女情况。其时,张冲长子张炎正面临艰难困境,在周总理的亲自过问下,张炎进入华东革命军政大学读书,后跟随王震将军赴新疆,在乌鲁木齐生产建设兵团农学院教授马列主义哲学。念旧情的周恩来多次说:“张冲的后代应该照顾!”张冲其余三个子女都陆续调回了温州。
当年张冲去世后,灵柩暂时停在重庆歌乐山许家花园外面的山坡上,原本打算抗战胜利后迁回原籍雁荡山安葬,后因战乱未果。
让将军早日魂归故里一直是张冲后人和家乡人民的共同愿望。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央统战部批文同意为张冲建墓立碑并拨出专款,张冲的孙子张良若来到爷爷当年去世之地,在老农的指点下,挖到了一口埋得不深的棺材,发现墓里遗骸与张冲个头大致相当,同时还在墓里寻到了眼镜腿等遗物,由此断定这就是张冲遗骨,于是收集好遗骨火化后护送回老家。
1995年清明,张冲(张淮南)先生骨灰移葬仪式在他的家乡——浙江乐清市北白象镇楦头村狮子山麓隆重举行。高大的墓碑上“张淮南先生之墓”七个大字遒劲有力,其中“张淮南先生”五字系周恩来墨迹,“之墓”二字由温州书法家冯增荣补写。和张家三代都有接触的旅居台湾的乐清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题写了墓志“国士无双”和《姻缘际会三代情》的悼文。
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张淮南先生终于魂兮归来!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