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9年05月21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茫茫黑夜中的一座灯塔

—— 探访重庆《新华日报》旧址

□ 作者 郑京鹏

团结抗战的前沿阵地

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有一份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报纸。它为宣传党的主张,鼓舞人民的斗志,维护、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被人们誉为“茫茫黑夜中的一座灯塔”。它就是《新华日报》。
回顾那段难忘的历史,在重庆发生的许多重要事件,都与《新华日报》有着密切的联系。只要一提起当年的重庆《新华日报》,人们心中就会油然地生起一种浓烈的敬仰之情,渴望知道它的来龙去脉,对出版、发行这张报纸的地方,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是我踏上了探访重庆《新华日报》旧址之旅。
《新华日报》旧址,位于解放碑不远的民生路240号。这是一栋深灰色的三层楼房,楼房正面的中部,镶嵌着“新华日报”几个洁白的大字,出自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手笔。由此可以看出中共的良苦用心,共产党办的报纸报名由国民党元老来题写,说明共产党是以民族大义为重的,他们来这里的目的是为维护、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是为了调动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参加抗日战争,最终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去的!
我从营业部的底楼开始,由下往上逐层参观。底楼是书报刊门市,销售各种宣传抗战的进步书报刊。橱窗里,展示着当年出版发行的《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墙壁上,悬挂着周恩来为《新华日报》撰写社论、《新华日报》民生路营业部当年的外貌等老照片。二楼为图书、广告、发行、邮购部及会客室,三楼的一间为报社社长潘梓年的办公室及卧室,其余为工作人员宿舍。看着那些陈列的实物,老式电话机,以及总经理熊瑾玎用过的算盘和穿过的衣服、证章,睹物思人,不由得让人回想起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这里发挥的重要作用。当年的重庆《新华日报》营业部,不仅是中共机关报刊《新华日报》和《群众》发行销售的前沿阵地,也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和领导人周恩来、董必武、王若飞等在陪都闹市区开展统战工作的重要场所。《新华日报》营业部在此战斗六年,为动员民众抗战和宣传中共的政治主张,作出了巨大贡献。

 

炮火中成长的“新华军”

渝中区化龙桥虎头岩村86号,《新华日报》总馆旧址的所在地。它坐落在一个山坳里。在一片树荫之下,正面围墙处的大门,右侧墙上有“《新华日报》总馆”“新华日报馆旧址”两块牌匾,抬眼望去,5栋房屋依山而建,顺着山势自下而上,那竹木、土木结构的楼房,那青瓦灰墙、黑白相间的色调,显得尤为古朴。
1939年5月3日和4日两天,日机对重庆城区实施狂轰烂炸后,本来设在城内西三街和苍坪街的《新华日报》馆房屋被毁,便在市郊寻觅新址,以图再建报馆。总经理熊瑾玎通过各种关系,终于找到了这个地方,经过短短三个多月的努力,报馆建设初具规模。1939年8月13日,《新华日报》在这里出版发行了复刊后的第一张报纸,一直到1947年2月28日被国民党重庆当局无理查封为止,总馆设在这里长达7年之久,出版发行了2700余期《新华日报》。因为抗战期间《群众》周刊一直与《新华日报》合署办公,因此这里也是当年中共在国统区出版发行的大型理论刊物《群众》周刊社的社址。
旧址的最左端,有一栋平房,为食堂。当年《新华日报》的职工食堂,无论社长、总编、总经理一律排队打饭,没有任何特殊。同时这里也是那时最大的房间,各种大型活动诸如报告会、周年纪念活动都在这里举行。1941年1月11日晚,周恩来就是在这里纪念《新华日报》创刊三周年大会上讲话时,得知“皖南事变”消息并隐晦地向外界透露的!
在旧址最后面的山脚下,有一栋一楼一底的建筑。建筑正面当头的山根下,有一个被树枝树叶和杂草遮蔽着的山洞。山洞的旁边,也竖立着一块牌子,显示这个山洞为防空洞。咋一看,防空洞十分普通,凑近洞口,还能听到里面传出的断断续续叮咚作响的水滴声,拂去历史的尘埃,凝视着那沧桑感浓烈的防空洞,你的心灵就会受到震撼。《新华日报》报馆迁来这里后,为防避日机空袭,报馆的职工们自己动手挖了这个防空洞。由于当时日机狂轰烂炸,为了保证每天的报纸能够按时出版,后来把印刷机也搬进了洞里。“皖南事变”后,1941年1月18日,载有周恩来著名题词的“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新华日报》,就是在这个洞里印刷出来的!
尽管当年的形势复杂、工作紧张、条件艰苦,但《新华日报》的职工们在忙碌的战斗和工作之余,也十分注重身心的放松和生活的调节,经常开展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在食堂那栋平房的下方,有一块空旷的平地,上面堆砌的泥土和乱石中长满了杂草。那里曾是篮球场。当年报馆职工们丰富多彩的业余文体活动,都是在这里进行的。他们在这里打篮球、排球和乒乓球,演出秧歌剧,举行各种娱乐和纪念活动。当年这里的场景是多么地生动活泼,职工们的身影是多么地生龙活虎!
报馆还特别注重下一代的培养,同时也是为了解除职工们的后顾之忧,让职工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战斗和工作中去。大门内右侧的一块空地曾是《新华日报》托儿所,这些在连天炮火的大地上生长起来的幼苗,在艰难岁月里开放的花朵,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
抗战时期,这里所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1945年赴重庆谈判的毛泽东到报馆考察工作时,曾高度评价《新华日报》:我们不仅有一支八路军、新四军,还有一支“新华军”!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